为何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观音菩萨与弥勒佛守护有何不同?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法华经》《普门品》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句话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几乎成了佩戴佛像饰品的金科玉律。走进任何一家玉石店铺,店主都会如此推荐:男子该请观音菩萨,女子该请弥勒佛。可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是佛经中有明确记载,还是后人的附会之说?

观世音菩萨,《法华经》中称其"观世音,梵语称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意为观照世间音声而救度众生的菩萨。《普门品》记载,观音菩萨能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有三十二应化身。而弥勒佛,梵语"慈氏",现居兜率天内院,将来下生人间成佛,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的未来佛。

一位是以慈悲闻名的菩萨,一位是以欢喜著称的未来佛。一个救苦救难,闻声救苦;一个笑口常开,包容万物。为何偏偏要男子戴观音,女子戴佛呢?这其中是否有着更深层的修行道理?还是只是民间的美好愿望?

更令人好奇的是,观音菩萨的守护与弥勒佛的守护,究竟有何不同?同样都是佛菩萨的加持,为何要区分男女?难道佛法还有性别之分?这些疑问,困扰着无数佩戴者。有人说这是阴阳互补的道理,有人说这是性格调和的考虑,更有人说这根本就是商家编造的营销话术。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是否有经典依据?观音菩萨与弥勒佛的守护之道,又有着怎样的玄机?



唐代贞元年间,京城长安有位姓赵的商人,专做玉石生意。他在东市开了家铺子,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赵掌柜信佛多年,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佛像玉佩,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应有尽有。

这一日,店里来了两位客人,一男一女,看穿着是富贵人家。男子三十出头,面容刚毅,身材魁梧;女子二十来岁,眉目如画,举止端庄。二人进门便说要请佛像玉佩。

赵掌柜眼光老到,一看便知是对夫妻,立刻取出两块上好的和田玉,一块雕着观音菩萨,一块雕着弥勒佛。他笑着说:"这位郎君请观音菩萨,这位娘子请弥勒佛,正合男女之道。"

男子接过观音像仔细端详,却皱起了眉头:"掌柜的,我向来刚直,性子急躁,为何要戴这温婉慈悲的观音?我看那尊弥勒佛笑容满面,倒更合我意。"

女子也说:"我生性柔弱,遇事总是犹豫不决,若戴这笑面佛,岂不是更加没有主见?倒是观音菩萨威仪庄严,正是我该学习的。"

赵掌柜听罢,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二位贵客果然是有慧根之人!这'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正是因为二位方才所说的道理。"

夫妻二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郎君性子刚烈,正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柔和来调和;娘子性格柔弱,正需要弥勒佛的豁达欢喜来增强。"赵掌柜耐心解释,"这佛像玉佩,不是让你找个与自己相似的,而是要找个能够弥补自己不足的。"

男子若有所思:"掌柜的意思是,这佩戴佛像,是为了修正自己的性情?"

"正是如此。"赵掌柜点头,"男子多在外奔波,行商做官,征战沙场,难免杀伐果断,戾气渐重。若日日佩戴观音菩萨,时时提醒自己要心怀慈悲,遇事三思,便能化解心中的戾气。女子多在内持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难免小心谨慎,过于忧虑。若日日佩戴弥勒佛,时时提醒自己要豁达欢喜,不计较得失,便能放下心中的愁苦。"

女子听得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我以前总以为戴佛像是为了求平安,却不知还有这样的讲究。"

"求平安只是表面,真正的用意在于修心。"赵掌柜说着,又从柜台后取出一本泛黄的手抄本,"这是老朽多年前在一座古寺里求得的笔记,记录了一位高僧对此事的开示。二位若有兴趣,不妨听我说说。"

夫妻二人自然愿意,便在店中坐下。赵掌柜翻开手抄本,缓缓讲述起来。

那位高僧法号慧明,是唐初的一位大德。某年春天,有位将军来寺中进香,问起佩戴佛像的事。将军说自己征战多年,手上沾了不少血腥,心中常有噩梦,想请尊佛像护身。

慧明禅师问他:"将军想请哪尊佛菩萨?"

将军答:"自然是金刚护法,或者韦陀菩萨这样威武的。"

慧明禅师却摇头:"将军正是因为太过威武,才会噩梦连连。你该请观世音菩萨。"

将军大惊:"和尚,你这不是折我威风吗?我堂堂七尺男儿,怎能戴个女相的菩萨?"

慧明禅师笑了:"将军误会了。其一,观世音菩萨并非女身,菩萨无有男女之相,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只是因为慈悲如母,世人多以女相示之。其二,正因为将军太过刚猛,才更需要观音菩萨的柔和慈悲来调和。"

"《法华经》中说,观世音菩萨能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意思是说,观音菩萨没有固定的形相,众生需要什么样的形相来度化,菩萨就现什么样的形相。在佛经里,观音菩萨有时现大丈夫相,有时现天女相,有时现老妇相,有时甚至现恶鬼相,全看度化的对象需要什么。"

将军听得愣住了:"原来如此,那为何民间都说观音是女相?"



"这是因为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德,最类似母亲对孩子的慈爱。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永远包容的。这种爱,正是观音菩萨对众生的态度。所以世人为了表达这种慈悲,多用女相来塑造观音。但你要明白,这只是一种方便示现,并非菩萨真有男女之分。"

慧明禅师继续说:"男子在世间,多担负着家庭的重担,出门在外,行商、为官、征战,都需要果断决绝。久而久之,心性会变得刚硬,遇事只知进不知退,只知争不知让。这时候,若能时时观想观音菩萨的慈悲相貌,便能提醒自己,不要被戾气冲昏了头脑。"

"我见过太多的男子,年轻时意气风发,但随着岁月流逝,杀伐果断惯了,心肠越来越硬,不但对外人狠,对家人也冷酷无情。这样的人,表面上看似成功,内心却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失去了柔软的能力,失去了感受爱与被爱的能力。"

将军听到这里,沉默良久,眼眶竟然湿润了。他想起自己这些年,确实变得越来越冷漠,对妻子儿女很少有温柔的时刻,对部下也是非打即骂。他以为这是做将军该有的威严,现在才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

"所以,将军若能佩戴观音菩萨,每当你要发怒时,每当你要做出残忍决定时,都摸一摸这块玉佩,想一想观音菩萨会如何处理。不是说你要放弃果断,而是在果断中加入慈悲,在刚强中保留柔软。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将军当即跪下,请禅师为他择一尊观音像。

"那女子为何要戴弥勒佛呢?"赵掌柜的店里,男客人问道。

"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赵掌柜翻过一页,"慧明禅师说,女子在家中,往往要操持大小事务,柴米油盐,儿女教养,样样都要操心。时间久了,心性会变得过于拘谨,遇事容易忧虑,放不下,想不开。这时候,就需要弥勒佛的豁达欢喜来点化。"

"弥勒佛现在居于兜率天,将来要下生人间成佛。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那个笑容。不是虚伪的假笑,而是发自内心的欢喜。这种欢喜,来自于对生命的彻底接纳,对一切境遇的随顺。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得失成败,他都能保持那份欢喜。"

"女子若能佩戴弥勒佛,每当遇到烦心事,每当为家务琐事愁眉苦脸时,看一眼那个笑容,就能提醒自己:这些烦恼,其实都不值得太过在意。能放下的就放下,放不下的也不要过分执着。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女客人听到这里,深有感触。她想起自己每日为家中琐事操心,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顺,整日愁眉不展。丈夫劝她看开些,她却总是说:"你们男人哪里懂得持家的辛苦?"现在听了这番话,才明白,不是辛苦不辛苦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

"慧明禅师还讲了一个故事。"赵掌柜继续说,"有个妇人,家境富裕,丈夫疼爱,儿女孝顺,按理说该是幸福美满。可她偏偏整日愁容满面,逢人就诉苦。别人问她苦什么,她说担心丈夫在外会不会出事,担心儿女将来会不会有出息,担心家里的财产会不会被偷,担心自己老了会不会生病...总之,她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坏事都想一遍。"

"后来有人介绍她去见慧明禅师。禅师听完她的倾诉,只是笑着问:'你担心的这些事,现在发生了吗?'妇人摇头。'那它们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禅师说,'你为了那些不存在的苦恼,糟蹋了现在真实的幸福,这才是最大的苦。'"

"禅师送了她一尊弥勒佛的小像,让她随身携带。每当她又开始担心时,就看看弥勒佛的笑容,然后问自己:'这个担心,真的有必要吗?'"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妇人真的变了。她发现,自己以前担心的那些事,十件里九件都没有发生,唯一发生的那一件,也因为自己不再过度焦虑,反而处理得很好。她开始明白,很多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

赵掌柜合上手抄本,看着面前的夫妻:"这就是男戴观音、女戴佛的真正含义。不是什么阴阳互补的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修心法门。男子需要观音的慈悲来软化刚烈,女子需要弥勒的欢喜来化解忧虑。"

"那么..."女客人迟疑地问,"如果我就是性格刚烈的女子,或者他是性格柔弱的男子,又该如何?"

赵掌柜笑了:"好问题!这说明娘子真的听懂了。慧明禅师说过..."



"这个问题,正是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佛法的关键。"赵掌柜的表情变得郑重起来,"慧明禅师当年也遇到过类似的疑问。有位女侠,武功高强,行侠仗义,性格比男子还刚烈。她听说女子该戴弥勒佛,便质问禅师:'我一介女流,却行走江湖,与男儿无异,难道还要按照女子的标准来?'"

"禅师的回答,道破了这个流传千年说法的真正秘密。"赵掌柜停顿了一下,"这个秘密,关系到观音菩萨与弥勒佛守护方式的根本不同,也关系到为何佛菩萨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度化众生。"

"更重要的是,禅师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守护,其实对应着修行的两条不同道路。一条是悲智双运的菩萨道,一条是究竟圆满的成佛之路。选择佩戴哪尊佛菩萨,不仅仅是性格调和的问题,更是在选择你未来修行的方向..."

男客人听到这里,急切地问:"那禅师到底是如何回答那位女侠的?我们该如何选择?"

赵掌柜摇了摇头:"这个答案,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慧明禅师花了整整一个时辰,从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说到弥勒佛的兜率内院,从大悲心的修法说到大欢喜的境界,最后才让那位女侠真正明白了该如何选择。"

"而且,禅师还透露了一个更深的秘密。"赵掌柜压低声音,"观音菩萨的守护,主要是在此世消业增福;而弥勒佛的守护,则是在来世得遇龙华三会。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功德利益也大不相同。若是选错了,虽然不会有害,但却错失了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机缘。"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急切。这佛像玉佩,他们原本只当是个护身符,现在才知道,里面竟然有如此深的道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