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70岁的刘阿姨坐在厨房的窗前,望着桌上新买的牛奶和蛋白棒,陷入了思考。她翻了翻钱包,喃喃自语:“都这把年纪了,零食钱能省就省吧。”可就在最近的体检中,她意外被医生“批评”了:体重比去年轻了4斤、肌肉流失明显,抵抗力也降了不少。
医生还特地叮嘱她:“老刘啊,你该舍得花钱补补蛋白了,别再一味图省钱。”这让刘阿姨犯了难:零食到底能不能吃?吃啥才健康?难道“节俭”也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
其实,不少老年人都和刘阿姨一样,误以为只要饭吃饱、零食不吃就是养生。可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高蛋白零食,对中老年人的身体,远比想象的重要!
那么,老年人为何要重视高蛋白零食?哪些好吃又有益?吃法上又有什么讲究?尤其是第2种,很多人都没想到,今天就带您一探究竟。
不少中老年人觉得,吃零食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了能省则省。但实际上,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提出:中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1.2克,而现实生活中,高达71.9%的中老年人实际摄入不达标。
![]()
长期蛋白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减少、免疫力低下、伤口愈合慢,还可能增加慢性病风险(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
为何蛋白质对老人如此关键?
蛋白质不仅参与免疫系统运作和修复组织,更能防止“肌少症”(即肌肉减少症)。有研究发现,每日蛋白摄入量每降低0.5克/公斤体重,肌少症发生风险可上升17.8%。
此外,许多常见食物(如米饭、稀饭、面条)蛋白含量偏低,仅靠主食很难补足每日所需。“节俭”过头,反而给身体埋下隐患。
![]()
实际上,适量选择高蛋白零食,是中老年人弥补蛋白和优质营养的‘捷径’,而且不必担心吃“零食”就等于“上火、不健康”。关键在于如何选、怎么吃。
零食选得好,补蛋白更简单。许多研究显示,合理增加优质蛋白,三个月后,老年人有望收获多重健康改善:
肌肉力量提升,不容易跌倒骨折
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追踪560例60岁以上老年人,将人群分为“每日补充20g优质蛋白”“日常饮食不额外补充”两组,三个月后,补蛋白组肌肉含量平均提升7.3%,步态稳健,跌倒风险下降约23.6%。
![]()
免疫力增强,感冒住院率显著下降
首都医科大学在60-75岁人群中分析发现,蛋白充足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仅为10.9%,而摄入不足者高达27.4%。补蛋白,还能提升疫苗接种效果及抗病水平。
调节血糖、养护血管,慢病风险降低
中山大学临床营养团队的随访数据显示,每天适量高蛋白零食替代部分高糖点心,能让空腹血糖下降9.8%左右,总胆固醇下降7.2%。不仅如此,肝肾功能也未见明显负担增加,反而更平衡。
尤其值得提醒的是,选择什么零食很关键。不是油炸薯片、饼干、腊肠,而是这3种高蛋白搭配,既健康又实惠,适合大多数老年人体质:
脱脂纯牛奶/酸奶:一杯(200ml),约含6-7克优质蛋白质,还有钙助防骨疏松,适合早餐、下午茶
![]()
鸡蛋/咸鸭蛋白:一个普通鸡蛋含约7克蛋白,咸鸭蛋白特别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
原味坚果(杏仁、核桃等):一小把(25克)含3-5克蛋白,另有丰富微量元素,别过量吃
买对零食、吃对时间、精选搭配,才能真正吃出营养:
精选五类“高蛋白+低糖+低脂肪”零食:避免油炸类、“膨化”高盐类零食。选择原味牛奶、脱脂酸奶、煮鸡蛋、豆干、原味坚果。包装查一查“蛋白含量和脂肪、碳水”栏,优选蛋白>5g/份的。
合理分配摄入时间:别一次性全吃完。推荐早中晚三餐之间,每次补充5-10克蛋白,让吸收更均匀。老人早上可来一杯牛奶,午后小把坚果,晚上加颗水煮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