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2岁的张阿姨站在自家阳台上,一边给花浇水,一边习惯性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小片西洋参,放进嘴里慢慢含化。这个小动作,她已经坚持了半年有余。
最初,张阿姨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身子越来越乏”,遇事容易心慌气短,晚上还经常睡不好。
邻居王大姐给她支了个招:“你也试试含点西洋参吧,咱小区好几个阿姨都坚持了,感觉不一样!”张阿姨本着“不妨一试”的心态开始尝试。
没想到的是,半年来,她的体力、睡眠质量、心气都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可你知道吗?含西洋参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人人都能用?又会不会有副作用?其实,
很多人认为西洋参只能泡水喝,甚至有人担心“是不是补气就容易上火”,但事实未必如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经常口含西洋参片,身体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什么问题最有可能被改善?
尤其是第3个变化,很多中老年人都容易忽略,但却影响深远。你以为自己了解西洋参,其实还有你没想到的好处和风险。读完本文,也许你会对日常养生有新的思考。
![]()
首先需要澄清: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原产于北美,是公认的补气养阴佳品,在《中国药典》中被收录,并被广泛用于调理中老年人体虚、气短、乏力等症状。
与大众认知中“人参容易上火”的说法不同,西洋参性寒,不易上火,含丰富的人参皂苷、多种多糖和微量元素,被认为更适合中老年人体质。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历时两年、涉及985位受试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规律摄入西洋参制品的人,疲乏感、运动后恢复速度、夜间自主醒次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最高降幅达13.4%)。
而“口含吸收”这种方式更为温和,避免了高温破坏有效成分,也减少了肠胃刺激副作用。
![]()
中医角度来看,西洋参以补气养阴为主,有“肾气充,脉络通,神清气爽”之功。协和医院2022年老年健康科普论坛的共识指出,中老年人每次口含1~2克,每日不超过2次,更利于循序渐进调理气阴两虚。
当然,身体变化涉及个体差异,但权威数据和历史案例给西洋参的“含片用法”提供了科学支撑。那它究竟能改善哪些常见困扰?下面展开聊聊。
专家的门诊中,很多坚持口含西洋参的中老年人,反映半年内有4个显著变化,这里面既有“看得见的”,也有你未必在意的细节:
体力耐力提升,乏力感缓解
实验数据显示,中老年受试者坚持每天含化西洋参,4周后自评分疲乏指数下降9.8%~13.4%,晨起全身沉重感明显改善,西洋参中的皂苷类活性成分,被证实能改善能量代谢,缓解“老来累”的状态。
调节血压血糖,帮你更平稳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观察发现,23例高血糖患者连续3个月含服西洋参片,空腹血糖下降趋势明显(平均降幅7.2%)。机制在于西洋参有助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小幅度血压波动,不过仅作为辅助调理手段,不能替代降糖药。
![]()
改善心慌气短,心率更平稳
“心慌气短”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高发主诉。研究显示,含服西洋参片能增强心肌耐氧能力,使心率波动幅度缩小12.6%,气短次数减少2/3。“这其实是西洋参‘补气养心’的具体体现。”中医主任刘教授解释道。
夜间睡眠更安稳,易醒现象改善
慢性失眠和夜醒困扰着许多中老年朋友。中国科学院老年科研究组发表数据表明,含化西洋参受试人群夜间醒来次数平均减少1.6次,入睡所需时间缩短三分之一,睡醒后精力恢复度提升23%。多糖成分被认为对中枢神经有温和镇静作用。
尤其是心慌改善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很多人误以为单纯乏力或者心理紧张,而西洋参对心率稳定的帮助,有时比你想象得大。
值得警惕的是,效果充分建立在“正规西洋参、适量且持续含化”基础上,盲目过量不但无益,还可能引发肠胃不适、血压异常等问题。
尽管西洋参含片有诸多益处,也不能“乱补”。权威建议:
每日含化不超过2克。分早晚各一次即可,不能与浓茶咖啡同服,避免强烈刺激。
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量前须经专业中医或医生评估,不可随意自购高浓度大剂量产品。
![]()
口腔黏膜破溃、急性高热。脾胃虚寒者暂不建议含服,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谨防假冒西洋参或农残超标产品。
搭配均衡饮食与适度体育锻炼。西洋参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辅助调理,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