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创作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无限的,它应当止步于他人隐私的边界。
![]()
▲讲述校园情感纠葛的小说《星轨》引发热议。图/荆楚网
文|原平方
近日,一部讲述校园情感纠葛的小说《星轨》在网络上传播,并引发热议。
据红星新闻报道,这部以南宁二中为背景的校园题材小说,由于采用的是“自传体”形式,并以真实姓名、地点和事件记录了女主角与同校男友从初中到大学的感情纠葛,同时涉及上百位真实师生姓名,因而将创作者本人、被描写者与所在学校一道,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应该说,青春年少时的情感悸动、校园时光的点滴记忆,都属于值得珍藏的人生馈赠;而无论是懵懂的爱恋、成长的烦恼,还是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种青少年的自我表达、梳理内心,也是校园文学的鲜活生命力所在。但实名小说《星轨》引发热议,却给这类青春创作敲响了警钟。换言之,当创作越过隐私保护的边界,所谓的 “真实记录” 便可能异化为伤害他人的利器。
当然,青春的张扬可以理解,但他人的隐私同样需要尊重和保护,而这本质上也是在保护作者自己的隐私和尊重自己。就以小说《星轨》来说,小说中描述了作者本人和其男友在校园多处场所的亲密行为,感情线还涉及第三者、出轨等情感纠葛,这种以自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情感表达赢得共鸣的非虚构创作方式,虽然增强了作品感染力,却也将现实中的个体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值得思考的是,虽然如法国作家卢梭所言,“人生最应该服从的,是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然而文学创作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无限的,它应当止步于他人隐私的边界。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前车之鉴。比如,西安某中学学生因创作涉及同学真实姓名的露骨小说并广泛传播,最终被法院判决道歉并赔偿;更不用说在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这样“源于生活”的内容还可能引发“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往往会对被描写者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进一步说,文学创作尊重隐私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一种成熟的创作伦理,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抒发自我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所描写的人物同样是鲜活而拥有尊严的个体。
这样看来,尽管真实可以打动人,然而真实更可以伤害人,这是《星轨》事件给予的一次深刻警示。事实上,在文学创作中,作品所营造“真实感”往往要比基于真实事件、地点和人物的“完全真实”更具有智慧,也更有艺术感。
因此,这部小说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或许在于它严重混淆了艺术创作与现实记录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经历都与他人交织在一起,当一名创作者决定将真实人物、真实姓名直接搬入作品时,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将他人的生活变成自己创作的素材。对于校园中的年轻创作者而言,他们或许尚未充分意识到,文字一旦公开,就拥有了自己的力量,可能会对被描写者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就此而言,真正的创作智慧不在于是否使用了真实姓名,而在于能否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提炼与转化,既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又守护了相关各方的尊严与隐私。
值得一提的是,当讨论袒露自我与实名创作的问题时,不妨再次回顾一下卢梭和他的《忏悔录》。这位法国作家在撰写自传时,的确以惊人的坦诚剖析了自己的一生,但卢梭是在54岁的时候才进行创作,而且《忏悔录》是在其去世后才公之于众。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选择既体现了卢梭对过往人生的深刻反思,也包含着对可能波及的他人隐私的保护。
相比之下,《星轨》的作者作为年轻学生,在事件正在发生的当下,就以实名方式公开描写自己与他人的情感经历,这种做法可能缺乏足够的时间沉淀与责任意识。卢梭这样的文学大家选择在晚年才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这或许对今天的创作者带来启发:有些故事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不是对创作自由的限制,而是对创作责任的担当。
一言以蔽之,在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地带,创作者唯有心怀敬畏,才能真正写出既打动人心又不伤害他人的优秀作品。
撰稿 / 原平方(学者)
编辑 / 柯锐
校对 / 陈荻雁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