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铁六局建安公司承建的太原局集团公司某生产设施设备改造项目,成功通过阶段验收,正式迈入下一施工阶段。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得益于项目团队在二次结构与防护工程中探索出的两项“小创新”。看似并不复杂的技术调整,却成功破解了工期、成本、安全等多重难题,为工程推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大收益”。
![]()
据了解,此次改造项目涉及面积达4200平方米,自项目团队进场首日起,便面临着“三重压力”:工期紧迫;任务繁重;更为关键的是,施工全程必须严格把控防尘降噪,以免影响业主的正常生产运营。“既要抢进度,又要保质量,还要将干扰降至最低,常规方法显然行不通。”项目负责人娄扬指着施工日志说,团队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依靠技术破局”的思路,将工艺革新和流程优化视为重中之重,致力于从细节中挖掘“效益”。
难题首先在办公室墙体改造施工时显现。按照原方案,需要拆除所有既有龙骨并重新安装,然而这样做不仅会增加大量的人工和材料成本,还会使工期至少延长10天,且拆除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旧龙骨虽看上去陈旧,能否让它们‘再次上岗’呢?”项目技术员马月顺的一句话,成为了第一个“小创新”的开端。专项攻关小组迅速行动,测量尺寸、检测强度,反复进行承载能力评估,并多次进行计算模拟,最终确认旧龙骨的结构完整性、强度和刚度完全能够满足新的施工要求。
在此基础上,技术团队联合相关单位召开了多轮论证会,最终制定出“在既有龙骨上增设铝板龙骨”的新方案。“这就如同给旧骨架增添了一层新支撑,既保留了原有龙骨的作用,又提升了整体的稳定性。”娄扬表示,看似简单的“再利用”,效果却远超预期:无需再费力拆除旧龙骨,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人工和材料成本节省了近三成,工期也缩短了8天。
这一“变废为宝”的举措,不仅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成为项目部践行“勤俭办企”理念、推进“双优化”工作的生动范例,小创新带来了成本、工期、安全的“三重收益”。
作为项目的核心环节,大厅内设备密集,对防尘、防静电、降噪的要求极高。“既要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又不能影响大厅的正常运营,就需要快速有效地隔离施工范围与工作范围。”青年技术人员李晓菲回忆道,项目团队反复钻研,最终总结出大空间格构式防护体系结构模块化施工技术。
据李晓菲介绍,这套看似常规的“搭架子”技术,实则蕴含着诸多“小门道”。与传统防护体系繁琐的搭建方式不同,这套技术采用格构式桁架结构搭配配重防倾系统,再加上装饰面板一体化安装,搭建迅速,拆除便捷。装饰面板选用聚氨酯金属雕花板,兼具隔音、防火和美观的特点。“以往搭建和拆除一套防护体系需要半个月时间,如今采用这套技术,4天即可完成!”施工副经理介绍道,技术优化使生产效率提高了70%,操作简便,材料还可周转使用,综合成本大幅降低。更为重要的是,这套技术还可推广应用于剧院、展厅、站房、体育馆等大空间施工项目,小创新带来了效率、成本、行业价值的“多维收益”。(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李晓菲)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