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新闻是这样的:今年夏天,环太平洋大规模军演在太平洋上演,参演国家数目达29个,出动舰艇约40艘、飞行器100多架、参演兵力约2.5万名。美澳在演习中进行联合实弹射击,演练目标里有针对两栖攻击舰的反舰打击模拟。7月18日那场射击里,美军强调超级大黄蜂发射的反舰导弹可对大型两栖舰形成致命威胁,澳方也表态参与了遥控火力展示。美军还把B-2隐形轰炸机搬上台面,宣称能用一枚导弹对2.5万吨级目标实现“快速击沉模式”。美方海军第三舰队公开表态,要用低成本方式清理海域威胁;美空军则宣称能够穿越严密防区。欧洲若干国像德国、意大利、丹麦也插入进来,亚太地区则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更积极地配合,港口共享、情报互换、后勤保障看起来是常态化。时间轴上看,这股动作不是孤立事件:回顾从朝鲜战争到尼克松访华、到建交、到改革开放,再到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单极时代,美对华态度呈现出从接触走向制衡的长链条。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与技术竞争升级成战略角力。2017年贸易与科技双线发力,2021年又有芯片法案限制高端半导体供应。两岸局势也被不断拖入美方棋盘:2022年佩洛西访台留下深刻印记,2024年台湾当局换人之后,美方批准了“20多亿美元”的军售项目。特朗普连任并在2025年继续执政,亚太议题在国防法案里频繁出现,这个信号十分明确——太平洋已经被美国视为主战场。
![]()
![]()
接下来我来解读这整套画面。表面上演习是军事互操作和联盟信任训练,背后真正的动机更像是在画一个战略包围圈。美国把自己的战略利益投射到“印太”框架里,拉着盟友做“合力展示”。美方这套逻辑走的是老路:当对手崛起,对外加压,拉盟友、秀武器、亮作战概念,目的是把竞争变成“规则之争”与“军事前置”。这就解释了为何欧洲国家也热衷参与——他们得到的是一种政治承诺和技术交流的甜头,哪怕地理上远离战区。亚洲邻国更乐意出力,因为他们在地缘政治上有短期安全焦虑,愿意把风险分摊给美方来消化。问题是,这种“借力打力”的布阵看起来很沉稳,实则脆弱:一旦出现实战考验,联盟内部的利益分歧、后勤脆弱点、规则冲突会被迅速放大。
军事技术层面,演习里的“宣示武器”有两个意思。一是技术战的可视化:把B-2、隐身战机、远程打击能力搬上台面,就是要让对手把战略计算重置到面对高端打击的现实。二是对中国两栖舰、航母编队和远海作战能力的直接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有两点观察要给读者:第一,中国的反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以海权与导弹威慑并举。辽宁舰、山东舰编队常态化巡航,歼-15承担舰载空中掩护,歼-20被写入远海对抗概念,东风系列火箭军则承担远程反介入任务。第二,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与国产化升级。芯片、5G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显示出一个趋势:战术上的短期受限,正在转换成战略上的自主可控。
![]()
再说政治层面。美国把台湾当作遏制杠杆,这个玩法看起来有即时政绩感,长期则危险。台海一触即发,任何外来干涉都会把地区稳定推入高度不确定性。美方公开表态“若大陆对台动手就插手”这种台词,反而把自己的盟友和伙伴置于被迫选边的窘境。各方都要问一句:把区域安全押注在外部军事介入上,是不是更容易把火点扩大化?
![]()
最后,把目光放远一点。大国竞争进入一个新的长期化阶段,冷战式的二元对峙在模式上有相像处,但在技术、经济、全球供应链上又有本质差别。我认为,避免冲突的钥匙在于实力与平衡的双轨:有足够的威慑能力去守住底线,并且通过多边机制和规则建设把对抗渠道转回到可控的博弈里。军事展现只会带来短期政治效果,长期稳定必须靠制度化的沟通与约束来维系。
![]()
一句话点评:美国把太平洋当作主战场,是它选的路;中国把防守与开放并重,走的是另一条路。如果对方继续把战略竞争简单化、军事化,后果只会是更高的风险与更大的代价。我不信“打赢一场让对方屈服”的老剧本会成真,国际关系里没有零成本的胜利。读者要记得,军事动作拉高了赌注,政治与经济智慧才是把局势拉回桌面谈判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