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李卓谦
责编|王蓉
正文共2932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北滘人民法庭副庭长、现挂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的李海龙在会上介绍了沿海地区工作经验在高原边疆地区落地的生动实践。
会后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李海龙坦言,尽管高原工作条件艰苦,但每当看到纠纷化解后群众眼中的信任,感受到法治力量在边疆地区深深扎根,他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无比值得”。
“我们援藏法官定将不负重托,继续为让法治阳光温暖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而努力。”李海龙说。
投身法院“脱薄”攻坚战
2024年3月,李海龙被组织选派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人民法院挂职,成为首位奔赴墨脱县的援藏法官,开启了他在雪域高原的法治征程。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寓意深远的藏族名字“达瓦嘉措”——“达瓦”意为月亮,“嘉措”象征大海,取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初抵墨脱法院,巨大的“反差感”朝李海龙扑面而来。当时法院正处于业务楼和办公楼全面维修改造阶段,“可谓是‘一片工地’,连法院的标识都不好找。”然而在这艰苦条件下,李海龙看到的是干警们整齐的着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因年轻干警占比很高,队伍透露着一股蓬勃的朝气,让李海龙深受触动。
“当洁白的哈达递给我的那一刻,我瞬间被‘系’入这个充满战斗力的墨脱法院大家庭。”李海龙说,他自己经历过从军人到法警、再到审判执行法官的多次角色转换,这些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使他有信心融入这个雅鲁藏布江畔的新环境。
2024年,墨脱法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相对薄弱法院,李海龙的援藏期与法院“脱薄”考核验收期重合。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相对薄弱法院’并非指工作差,而是指法院现有的司法服务与群众期盼尚有距离。”面对部分干警对墨脱法院被定位为“相对薄弱法院”存在抵触情绪时,他以“榴莲”作比喻开导大家:“就像闻着臭吃着香的榴莲,‘薄弱’名号不中听,却能带来关注与资源,帮我们补上软硬件的‘欠账’,随后实现后发赶超。”他的话让大家放下了思想包袱,积极投身“脱薄”工作。
李海龙制定了清晰的帮扶计划:首先是帮助其提升办案质量与效率,有效缓解案多人少和管理瓶颈的压力;其次要助力推动其审判理念现代化,工作方法本土化,干警队伍专业化;最终有力支撑墨脱法院实现自身“脱薄”与能力的“蜕变”。
“我希望通过一些创新实践,为解决西藏地区的司法难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将我们的援藏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长期推广的‘藏区司法智慧’,推动西藏地区法治基础的长远建设。”李海龙说。
将沿海经验带到边疆
来到墨脱法院后,李海龙开启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他首先是推动理念更新与践行,将现代化审判理念传递到边疆,引导干警从法庭“坐堂问案”向现场“双脚沾泥”的角色转变。
“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亲赴现场查清事实、现场调解,当事人不仅更能认同裁判结果,还能亲身感受到过程的公正。”李海龙说,援藏期间他和同事翻山越岭走遍了分散于深山的七乡一镇、44个村(居),如今,这种审判理念正在被当地同仁接受,如遇事实不清时,大家常说“走,去现场”,从根本上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针对墨脱法院近年来案件年增长率近40%、规范化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交通不便导致小案执行成本高等难题,李海龙将广东地区应对案件量增长和优化审判管理的有效做法带过来,并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其中,他在参照顺德法院执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墨脱交通难题总结出一套“审执一体调解工作法”,切实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被同行称为小标的案件的“锦囊妙计”。
经过一年努力,墨脱法院取得了被改判或发回重审案件数量下降、案件上诉率降低等明显进步,整体审执质效有了显著提升。
初到墨脱法院时,李海龙发现法院尚未完善“裁执分离”的相关制度,他敏锐地感到,随着当地重点工程推进和旅游开发,未来县内征地类案件数量必将激增,所以要提前建章立制顺应趋势。
为此,他查阅了西藏自治区处置土地违建的现有政策,并向顺德法院行政庭的同仁求教,起草了墨脱版的“裁执分离”方案,并向墨脱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广泛征求意见。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当地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关于职能划分等问题的质疑,李海龙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相关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及自然资源部的最新文件,及司法改革的大势出发,向县政府有关同志进行细致的解读说理。
2024年12月19日,墨脱县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墨脱法院牵头制定的“裁执分离”实施方案进行了审议,经过充分的沟通和论证,“裁执分离”实施方案顺利通过。
此外,针对墨脱从封闭山区向开放城镇快速转型过程中纠纷隐患增多、群众法律意识待提升的现状,李海龙牵头汇编并向社会发布了墨脱首个审判白皮书,总结了最近五年墨脱的房屋租赁合同案件,聚焦高发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提炼审判要点。
李海龙表示,这些改革成效的背后,是集体的合力协作以及粤藏法院双向的学习交流,“墨脱法院推动的每一项措施,都深深依赖着佛山法院力量的远程支援,特别是顺德法院,是我的坚实后盾。”
做好司法经验的分享者
“援藏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李海龙致力于在当地培养一支扎根墨脱、熟练掌握规范化操作流程、深刻理解先进司法理念并具备解决本地复杂问题能力的司法队伍,“这不仅是墨脱法院‘脱薄攻坚’的关键,更是未来藏区法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快速提升干警业务水平是攻坚“脱薄”的关键问题,李海龙深知,学习贵在“见、闻、学、行”,因此,他向墨脱法院干警们主动作出示范。
2024年5月至6月,李海龙承办了墨脱法院全部的新收案件,并确立了“难办的案我办、难调的纠纷我调、难缠的当事人我上、难解的新题我解”的原则。
他坚持以身作则,与书记员一同整理笔录,传授归纳庭审记录要点的技巧;在主持庭审后,与其他合议庭成员交流庭审心得;进行文书阅核,指导承办法官聚焦争议,提高说理水平……这种沉浸式“传帮带”让干警直观感受到广东地区法院的办案理念与方法。
李海龙对自己的定位是“桥梁”。“作为一名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法官,我从未自视为‘专家’,而是一名司法经验分享者。”他将自己在佛山工作中曾踩过的“坑”提前分享给墨脱同仁,帮助他们规避潜在风险,减少探索中的试错成本,让他们在未来工作中少走弯路,“这才是我应发挥的作用。”
今年3月,李海龙为期一年挂职届满,他毅然选择继续留下来。他说,自己的业务能力还没被“榨干净”,还能为干警们传授更多“闪光点”。“墨脱法院建设虽取得了成绩,但这只是新的起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实际上,李海龙早已为未来做好了规划:推进“重大项目保障巡回法庭”建设;挖掘“案多人少”现实下干警的办案潜力;开办法治夜校,提升当地群众法律意识等。
“参加援藏工作是我一生之幸,足以让我自豪终身。”李海龙说,这段独特旅程让他对身为一名援藏工作者的使命意义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将永远铭记墨脱解放大桥上的那句誓言:“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望,永不言弃”。勇往直前,笃定行走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道路上,与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并肩奋斗,为法治边疆、繁荣祖国、万家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