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关注无人系统如何改变现代战争。这回,乌克兰弄出一手漂亮的“切脉术”。2025年11月5日晚到6日凌晨,乌克兰用巡航导弹配合攻击无人机,对顿涅茨克机场发动精准打击。乌克兰总参谋部随后确认,这次行动摧毁了至少1000架沙赫德无人机和1500多枚弹头。现场卫星图像显示,坐标48.0659706, 37.7369299附近的仓库被炸毁或严重损坏。基辅系媒体、乌克兰空军和情报来源的描述互相印证,细节足够一致,可信度很高。
![]()
把这事儿分成两层来读。表面层:一处被俄罗斯改造为无人机存储、组装、发射中心的机场被搅成火海,伴随燃料库二次爆炸,火光冲天;同一夜里,乌克兰又对伏尔加格勒炼油厂和克里米亚三个燃料库发动袭击,局部后勤链条同时受创。深面层:乌克兰不再只在天上拦截上千架沙赫德,开始把矛头指向“源头”。长期以来,沙赫德(伊朗产,俄称Geran-2)靠低成本堆量压垮乌克兰防空,这回乌方用情报优势把那条供给链割断。
![]()
战术面上,主导的是第414无人系统部队,这支队伍被称作“马迪亚尔之鸟”,配合特种部队、导弹部队和炮兵完成打击方案。任务筹备花费数月,卫星影像、人力侦察和电子侦察把目标坐标精确到米。战术组合看上去很成熟:巡航导弹先摧毁燃料和弹药区,造成连锁爆炸,接着攻击无人机清理组装线和发射点。乌克兰方面还称在行动中使用电子干扰瘫痪俄方雷达与通讯,使命中效率大幅提高。俄方官方声称拦截部分来袭目标,但卫星图像与现场目击显示,关键仓库被毁是事实。
从技术经济角度,这笔账非常好算。沙赫德单价约两万美元一架,1000架价值约2000万美元,但弹头和后勤价值更高。数量化威胁的核心在于“量变带来质变”——大量廉价无人机迫使防空系统长期高消耗运作,消磨对方弹药与注意力。把堆积如山的无人机仓库炸掉,效果不是简单减少几架,而是让对手短期内难以维持饱和攻击节奏。这种打法花钱少、见效快,堪称战场上的性价比炸弹。
![]()
战略层面,这次打击把战争的游戏规则往后场纵深推进一步。乌克兰从以往被动拦截转为积极猎杀关键节点。这个转变依赖几样东西合在一块:外部情报支持、本国无人系统成长、以及对俄方后勤布局的耐心观测。效果明显——俄方低空打击能力将出现短期断档,还要把资源分散到本土防护和更分散的储备上,战线补给压力上升。乌方趁机缓一口气,修复基础设施的窗口期得到延长。
![]()
风险和对手反制也很明显。俄方可以把仓库更深地迁移、分散存放,加固掩体并提升野战应急生产,或通过快速采购恢复产能。更现实的对策是加强边境及占领区的地面防护和反侦察,增加对关键节点的巡逻密度。另一条路径是用更频繁的跨境硬打回击乌克兰基础设施,制造报复震慑。就目前公开信息看,俄方继续使用沙赫德攻击,但规模明显缩水,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
政治与外交层面值得盯紧。沙赫德来自伊朗,俄罗斯改名使用,这是一个供应链问题,也牵扯到国际政治。乌克兰直捣供应端,既是军事行动,也是政策博弈的一部分。国际社会会怎么看?西方对乌克兰这种“跨线打击物流节点”的容忍度取决于战略利益与风险评估。公开信息显示,乌克兰利用西方情报帮助精准打击,外援角色被放大,这个信号很难被忽视。
![]()
对我来说,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记住。第一,未来战争不再仅靠单一杀伤力取胜,能准确找到并切断对手“量产链”方能形成持续战略优势。第二,这种打法的扩散性非常高,任何依赖外部供应的武器体系都可能成为优先打击对象。战场的焦点正在从“拦截弹幕”移向“干掉制造线”。
结语式的提醒我不多说,有一点想强调:公开信息显示这次行动成果巨大,但某些细节仍有待官方进一步核实。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自动转化为战略终结,接下来双方都会调整。短期内,乌克兰赢得了喘息,俄罗斯被迫重新布线。长远看,这场战争会把更多资源耗在后勤与防护上,消磨的未必只是武器库存,还有政治与社会耐心。作为观察者,我会继续盯着“哪里是下一处脉络被切”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