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焊烟尘处理设备标准化安装与运行技术规范
一、系统概述
本技术方案针对工业焊接作业中产生的烟尘废气治理需求,采用柔性吸气臂捕集+渐变管径主管路传输+高效滤筒除尘净化+脉冲反吹清灰的集成化处理工艺。系统通过多级净化机制实现烟尘颗粒物的分级分离与高效捕集,最终达标排放至大气环境。
二、设备安装技术要求
1.柔性吸气臂安装规范
- 安装位置:吸气臂前端捕集罩应距离焊接工位300-500mm,确保最佳捕集效率
- 角度调节:采用万向球关节结构,可实现三维空间自由定位,捕集罩开口平面与焊接烟尘产生方向呈15°-30°夹角
- 密封处理:各连接部位采用硅橡胶密封圈,系统漏风率≤3%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 主管路系统配置
-渐变管径设计:主管路采用锥形过渡结构,起始端直径D1与末端直径D2满足D2=(1.5-2.D1,确保管路末端风速维持在18-22m/s
- 支撑结构:管路支架间距≤3m,采用弹性减震吊架,垂直偏差≤0.5%
- 气流均衡:在管路分支处设置导流板,确保各支管风量分配偏差≤10%
3.高效滤筒除尘器安装
- 基础要求:设备基础水平度误差≤2mm/m,地脚螺栓紧固扭矩达到设计值的110%
- 滤筒装配:采用聚酯纤维覆膜滤材,过滤精度0.5μm,滤筒垂直度偏差≤3mm
-密封检测:采用压差法检测箱体密封性,泄漏率≤0.5Pa/min
4. 脉冲反吹系统配置
- 喷吹管安装:喷吹孔与滤筒中心线重合度≤2mm,喷吹压力0.5-0.7MPa
- 控制参数:脉冲宽度80-120ms,喷吹间隔30-60s可调
- 气源处理:配置冷冻式干燥机及三级过滤装置,压缩空气品质达到ISO8573.1标准
三、系统运行流程
1.烟尘捕集阶段
焊接烟尘通过柔性吸气臂(捕集效率≥95%)进入主管路系统,吸气臂末端风速控制在12-15m/s范围。
2.气流传输阶段
烟尘气体经渐变管径主管路(流速衰减率≤8%)输送至除尘器入口,管路压降控制在150-200Pa/m。
3.分级净化阶段
- 初级分离:粒径>50μm的颗粒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灰斗(分离效率≥75%)
- 精细过滤:剩余颗粒在滤筒表面形成尘饼,穿透率<0.01%
-负压维持:系统运行压差保持在800-1200Pa范围
4.清灰再生阶段
当压差达到设定值(通常1500Pa)时,PLC控制系统启动脉冲反吹程序:
- 反吹顺序:采用分组轮换式,每次反吹1/4滤筒
- 反吹效果:滤筒表面残留粉尘厚度≤0.2mm
- 排灰系统:灰斗采用气动蝶阀定时排灰,排灰周期4-8小时可调
5. 达标排放阶段
净化后气体经离心风机(全压效率≥75%)加压后,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排放浓度≤5mg/m³(符合GB16297标准)。
![]()
四、维护管理要点
1. 日常检查
- 每日检测系统压差及排灰情况
- 检查柔性吸气臂活动关节润滑状态
- 确认脉冲阀动作可靠性
2.定期维护
- 滤筒更换周期:12-18个月(视工况调整)
- 风机轴承润滑:每500运行小时补充锂基润滑脂
- 管路清理:每季度进行内部积尘检查
3.安全规范
- 设备检修时必须切断电源并悬挂警示牌
- 灰斗清理作业需配备防尘口罩及护目镜
- 脉冲反吹系统维护前必须泄压处理
本技术方案通过精确的流体力学设计、智能化的控制策略及模块化的维护体系,确保焊接烟尘处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实际安装时应结合现场工况进行参数优化,并严格遵循《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及相关安全规范要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