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史记·齐太公世家》《黄帝内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姜子牙八十岁拜相,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要知道,寻常人到了这个年纪,早已是垂垂老矣,连走路都要人搀扶,哪还能治理天下?可周武王偏偏拜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为相,更奇怪的是,满朝文武、天下诸侯,竟无一人敢说他年迈无能。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寥寥数语,道出了姜子牙的不凡来历。他垂钓渭水三十载,等的是什么?他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靠的又是什么?
当封神台上雷电交加、风云变色之时,那些曾经暗中质疑他年纪的诸侯们,才终于明白——眼前这位白发老者,根本不是凡人之身。
![]()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天下苦之久矣。周文王姬昌在西岐励精图治,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讨伐暴君。然而治理一方容易,平定天下却难。姬昌深知,若要成就大业,必须找到一位真正的贤才辅佐。
那年秋天,姬昌夜观天象,见一颗将星在西方天空闪耀。他心中大喜,知道贤才即将出现。次日便带着侍从出城,说是要去渭水边游猎。
渭水河畔,一位白发老者正坐在石头上垂钓。说来也怪,这老者的鱼钩是直的,离水面还有三尺高,仿佛根本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什么别的东西。
姬昌策马走近,见这老者虽然年迈,却精神矍铄,眼神清澈如泉,周身自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气度。他翻身下马,上前行礼:"老人家在此钓鱼?"
老者头也不抬,淡淡道:"愿者上钩。"
姬昌心中一动,这四个字看似说钓鱼,实则另有深意。他仔细打量这老者,只见他须发皆白,皱纹纵横,显然已是高龄。但奇怪的是,这老者的手却稳如磐石,握着鱼竿纹丝不动,那种定力绝非常人所能。
"敢问老人家高寿?"姬昌问道。
"八十有三。"老者答得云淡风轻。
姬昌暗暗心惊。八十三岁,这可真是高龄了。可眼前这老者,除了满头白发,竟看不出半点老态。他坐在石头上,腰板挺直,目光炯炯,哪里像个八旬老人?
"老人家在此钓鱼,可曾钓到?"
"钓了三十年,从未钓到鱼。"老者终于抬起头,看着姬昌,嘴角带着一丝笑意,"但今日,怕是要钓到了。"
姬昌闻言大喜,知道这正是自己要找的贤才。他再次行礼,诚恳地说:"先生若不嫌弃,愿随我回西岐,共图大业?"
老者站起身来,将鱼竿往河里一扔,朗声道:"吾等此钓三十载,今日终于等到了。走吧,该是老夫出山的时候了。"
这老者便是姜子牙,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他曾在昆仑山玉虚宫修道四十载,学成下山后,本想辅佐明君,完成师尊元始天尊交代的封神大业。谁知时机未到,他只能在朝歌城中做小买卖,后来又到渭水边垂钓,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姬昌将姜子牙接回西岐,拜为太师。消息传出,满朝震动。有人窃窃私语:"主公怎么找了个如此年迈的老者?这般年纪,怕是做不了什么大事吧?"
姬昌听到这些议论,却不以为意。他知道,姜子牙绝非常人。果然,姜子牙到西岐后,先是整顿军务,训练士兵;继而改革政治,轻徭薄赋;又发展农业,积蓄粮草。短短几年时间,西岐便国富民强,兵精粮足。
然而真正让众人震惊的,还在后面。
那年,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武王继承父志,决心讨伐纣王。他召集群臣商议,众人纷纷建言献策,唯独姜子牙闭目不语。
"太师以为如何?"武王问道。
姜子牙睁开眼,缓缓说道:"讨伐纣王,乃是顺天应人之举。但纣王手下有闻太师坐镇,此人精通兵法,麾下还有四大天王相助,实力不容小觑。若要伐商,必先除此大患。"
"太师可有良策?"
"臣请率军东征,会一会这闻太师。"姜子牙起身说道。
![]()
众臣面面相觑。姜子牙此时已是九十高龄,竟然还要亲自领兵打仗?这不是胡闹吗?有大臣忍不住劝道:"太师年事已高,不如让年轻将领领兵,太师在后方运筹帷幄即可。"
姜子牙笑而不答,只是看向武王。武王心中有数,点头道:"就依太师所言,由太师挂帅出征。"
消息传出,西岐上下一片哗然。一个九十岁的老头子领兵打仗,这不是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吗?可武王已经下了决心,众人也只能遵命。
大军开拔那日,许多人都来看热闹,想看看这位九旬老将如何领兵。只见姜子牙身披银甲,腰挎宝剑,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威风凛凛。那匹马本是烈性难驯,寻常人骑上去都要费些力气,可在姜子牙胯下,却温顺得像只小猫。
姜子牙勒马而立,环顾四周,朗声道:"众将士听令!此次东征,凶险万分。闻太师乃是当世名将,手下更有妖法加持。尔等可愿随老夫一战?"
"愿追随太师!"将士们齐声高呼。
姜子牙点点头,长剑一指东方:"出发!"
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朝歌方向。一路上,姜子牙虽然年迈,却日夜兼程,毫不懈怠。那些年轻将领本以为他会骑马走一阵就要歇息,谁知道他一骑就是大半天,比年轻人还要有精神。
"太师真是老当益壮啊。"有将领私下感叹。
"不止是老当益壮,简直是返老还童。"另一位将领说,"你没看太师这几日行军,精神越来越好?倒像是年纪越来越轻了。"
确实如此。随着大军东进,姜子牙的状态越来越好。原本花白的胡须似乎都染上了几分黑色,原本有些佝偻的腰板也挺得笔直。更奇怪的是,他的眼神越发锐利,仿佛能看穿一切虚妄。
大军行至孟津,遇到了闻太师的先锋部队。闻太师帐下有四大天王——魔家四将,个个神通广大。其中老大魔礼青,手持青云宝剑,能呼风唤雨;老二魔礼红,掌握碧玉琵琶,能以音律杀人;老三魔礼海,持混元珍珠伞,内藏诸般宝物;老四魔礼寿,袋中养有花狐貂,专能伤人魂魄。
这四将率军迎战,气势汹汹。周军将领见状,心中都有些发怵。毕竟对方是闻太师手下名将,而己方主将却是个九旬老人,这仗怎么打?
姜子牙却不慌不忙,他策马来到阵前,远远望了一眼对面的四员大将,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原来是你们四个。也罢,正好让你们见识见识老夫的本事。"
他从怀中取出一样东西,众人定睛一看,竟是一柄小小的杏黄旗。这旗不过尺余长,看起来破破烂烂,毫不起眼。
"就凭这破旗,也想挡住我等?"魔礼青大笑,"老头子,你还是回去养老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
姜子牙也不答话,只是将那杏黄旗往空中一抛。说来也怪,那小旗迎风便涨,转眼间变得遮天蔽日。更神奇的是,旗面上隐隐有金光流转,散发出浩然正气。
"诸天神佛,列位仙家,姜尚奉元始天尊法旨,在此布下封神大阵。凡入此阵者,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姜子牙的声音虽然苍老,却如洪钟大吕,响彻云霄。
话音刚落,天地骤变。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那杏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竟然发出阵阵龙吟之声。
魔家四将见状大惊,连忙各展神通。魔礼青挥动青云剑,顿时风雨交加,雷电轰鸣。魔礼红拨动碧玉琵琶,琴声铮铮,化作无数音波利刃,向姜子牙飞去。魔礼海打开混元珍珠伞,从中飞出无数珍珠宝物。魔礼寿则放出花狐貂,那妖兽张开血盆大口,直扑姜子牙而来。
四将合力,威势惊人。周军将士见状,都为姜子牙捏了一把汗。
然而姜子牙只是站在那里,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他轻轻一挥手中拂尘,那些风雨雷电便如同遇到了无形的屏障,纷纷消散。琵琶声虽然凌厉,却穿不透杏黄旗的防护。珍珠宝物打在金光上,反而纷纷坠地。至于那花狐貂,更是刚靠近姜子牙,便被一股无形之力震飞出去。
"这……这怎么可能?"魔礼青目瞪口呆。
"你们四个,修行尚浅,就敢在老夫面前放肆?"姜子牙冷笑一声,"今日便让你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道法。"
他从腰间抽出一根竹鞭,正是那著名的打神鞭。这鞭乃是元始天尊所赐,专打各路神仙,威力无穷。姜子牙举起打神鞭,口中念念有词,突然向前一指。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道金光从打神鞭上射出,直奔魔家四将而去。四人想要躲避,却发现身体仿佛被定住了一般,根本动弹不得。
金光击中四人,他们身上顿时冒出黑气,现出原形。原来这四人并非真身,而是天庭守护天门的四大天王降临凡间的分身。此刻被打神鞭打中,分身破碎,真灵立刻回归天界。
周军将士见状,欢声雷动。谁能想到,姜子牙轻描淡写间,便破了魔家四将的神通?
然而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闻太师听说四将战败,亲自率军前来。这闻太师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本是截教门人,跟随通天教主修行多年,一身道行深不可测。他坐下墨麒麟,手持雌雄双鞭,法力高强,神通广大。
两军对阵,闻太师远远看到姜子牙,不由得一愣。他眼力过人,一眼便看出姜子牙身上的道家气息。
"你是何人?为何与我截教为敌?"闻太师沉声问道。
姜子牙笑道:"贫道姜尚,昆仑山玉虚宫门下,奉师命下山辅佐明君,完成封神大业。闻太师,你虽是截教门人,却助纣为虐,此乃逆天而行。不如弃暗投明,也算功德一件。"
"笑话!"闻太师大怒,"纣王乃是天子,我身为臣子,自当尽忠。你这老儿,休要多言!"
说完,他挥动雌雄双鞭,向姜子牙打来。这雌雄双鞭乃是法宝,威力无穷。鞭影所过之处,空气都发出爆裂声响。
姜子牙不慌不忙,抬手一指,那杏黄旗立刻飞到头顶,形成一个光罩,将他护在其中。雌雄双鞭打在光罩上,竟然寸进不得。
"闻太师,你我都是修道之人,本不该兵戎相见。"姜子牙叹息道,"可惜你一心助纣,已是天命难违。罢了,今日便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天数。"
他取出一面小小的铜镜,对着闻太师一照。这镜名为照妖镜,能照出一切虚妄。闻太师虽然道行高深,却也是肉体凡胎。镜光照在他身上,顿时感觉真元涣散,法力难以运转。
"好宝贝!"闻太师暗暗吃惊,连忙催动墨麒麟后退。他知道今日难以取胜,便道,"姜子牙,你我修为相当,今日未分胜负,他日再战!"
说完,他率军退走。姜子牙也不追赶,只是遥望着闻太师离去的方向,轻声道:"该来的,终究会来。"
![]()
此战过后,姜子牙的名声彻底传开了。九十岁的老人,竟能一人独战闻太师和魔家四将,这简直不可思议。那些曾经质疑他年迈的人,都闭上了嘴巴。
消息传回西岐,武王大喜,亲自出城迎接。姜子牙班师回朝,周军将士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武王设宴款待,席间问道:"太师神威盖世,不知师从何人,学得如此高深的道法?"
姜子牙放下酒杯,缓缓说道:"贫道年轻时,曾在昆仑山玉虚宫修行四十载,承蒙师尊元始天尊教诲,学了些微末道术。如今下山,不过是完成师尊交代的任务罢了。"
众人听得云里雾里,什么昆仑山?什么元始天尊?这都是什么来头?
就在此时,朝歌方向突然传来消息——纣王听说姜子牙神通广大,派出了更强的对手。这次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截教门下赫赫有名的几位大弟子。他们联手布下诛仙阵,发誓要为闻太师报仇。
武王闻讯,心中忧虑。这诛仙阵可不是闹着玩的,据说非四位圣人联手不能破。可现在哪里去找四位圣人?
姜子牙却神色自若,他看着远方,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该是让天下人知道真相的时候了。"
他吩咐在城外筑起一座高台,名为封神台。这台高九丈九尺,共分九层,每层都刻满了符咒。台顶供奉着一面榜文,正是那封神榜。
"明日,贫道将在封神台上,完成封神大业的第一步。"姜子牙对武王说,"届时天下诸侯齐聚,贫道要让所有人都看看——"
他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只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众人心中好奇,却又不敢多问,只能等待明日的到来。
次日清晨,八百诸侯齐聚西岐城外,都想看看姜子牙到底要做什么。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压顶,仿佛要下一场大雨。
姜子牙身着八卦道袍,手持打神鞭,缓缓登上封神台。他每登一级,台阶便发出一声轻响,仿佛有神灵在回应。等他登上台顶时,风云骤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