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信网 责编:孙宝震 2025-11-12 16:02:18
![]()
崂山云海小夜灯制作活动。(来源:金家岭街道办)
信网11月12日讯 当传统手工艺邂逅现代审美,当古老节庆融入社区治理,当闲置角落变身文化客厅——一股源自基层、充满生命力的“新国潮”,正在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的社区里悄然涌动。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真正融入日常,在社区生根发芽。
手艺焕新:
指尖上的文化潮表达
每周三下午,颐都社区的活动室里总是格外热闹。十几位居民围坐在一起,手中钩针翻飞,毛线在指尖缠绕。这不是普通的编织课,而是一场“手艺新生”的实践。
“以前觉得钩织是奶奶辈的手艺,没想到能做出这么时髦的作品。”居民刘女士展示着她设计的“月满华诞”主题小兔子钩织作品,“孩子们可喜欢了,说这是‘国潮’小兔子。”
在午山社区和泰都社区,这样的创新实践同样如火如荼。午山社区组织居民制作崂山云海小夜灯,将传统节俗与社区共建理念融于手作之中;泰都社区举办的“巧手绘包”活动中,居民们在帆布包上绘制图案,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通过这些创意手作,不仅传承了技艺,更让传统文化以一种可亲可感的方式走进生活。”午山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散落在社区里的手工课,正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试验场,让老手艺注入新审美,成为居民手中活色生香的生活艺术。
空间焕境:
转角遇见文化栖息地
在金家岭街道,一些角落正悄然焕发新的生机,成为社区文化的新地标。
走进鲁信长春社区,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睦邻桥连接邻里温情,百米文化长廊依次呈现源远流长的名人家风家训,以及生动雅致的二十四节气彩绘。再往前,书卷雕塑《长春赋》静静矗立,为整个空间注入一股沉静气韵。
惠都社区将社区内一闲置拐角处,打造成了雅致的“公共文化客厅”。这里陈列着居民创作的各类手工艺品,成了居民日常打卡的“网红地”和联结邻里情感的精神栖息地。
类似的“空间革命”还在其他社区发生。有的利用社区大厅角落打造“文化驿站”,轮展居民创作的书画、摄影作品;有的将闲置墙面化身“邻里艺术画廊”,展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文化空间不一定非要大而全,更重要的是让它真正被居民所用、所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活化后的微空间,正以其灵活性和亲和力,重新定义着社区的文化地理,成为居民“抬脚就能到”的文化栖息地。
从手艺焕新到节庆焕活,再到空间焕境,金家岭街道的“新国潮”实践,核心是将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在这里,文化“两创”正以一种温暖而有力的方式,重塑着社区肌理,连接着邻里情感,让传统文化在寻常烟火中焕发全新的生命力。(王勤超)
![]()
群众文化艺术巡展。(来源:金家岭街道办)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