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的发动机热效率总在百分之三十七上下徘徊,主要依赖引进国外技术,直到二零一零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国内车企开始拆解零部件学习设计,研发高压喷油和可变压缩比这些技术,经过几年积累,比亚迪奇瑞吉利都取得突破,二零二三年雷神发动机热效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六点一,比亚迪DM-i第五代也提升至百分之四十六点零六,这种进步不是偶然得来,而是通过扎实的技术投入实现的,各家企业选择不同技术路线,但都朝着提高热效率这个共同目标推进。
![]()
出口数据变化很明显,2023年中国汽车卖了491万辆,第一次超过日本,2024年涨到585万,日本却掉到421万,别以为我们靠便宜货抢市场,其实新能源车占了大头,比亚迪在日本卖纯电车型,销量已经超过丰田自己的纯电产品,奇瑞发动机卖到80多个国家,比亚迪西安工厂一年能造一百万辆车,还在东南亚建厂,把供应链本地化做得很扎实。
![]()
日系车这些年在中国的市场表现持续下滑,2008年还能占到三成份额,如今只剩一成多,本田去年销量下降了约三成,日产从154万辆掉到69万辆,仅这两年就失去了八十五万辆的销量,工厂关闭了,人员也进行了裁减,日产利润转为负数,丰田的情况也不理想,这并不是因为消费者不喜欢日系车,而是日系品牌自身没有跟上变化节奏,电动车发展进程缓慢,2024年日本新能源车占比还不到一成,像丰田bZ3这样的车型销量不佳,新车型要到2025年才推出,这已经太迟了。
![]()
日本企业过去依靠专利保护技术,比如丰田在2016年研发的热效率达到40%的发动机技术,一直严密保密,不对外分享,结果导致自身技术更新缓慢,其他公司反而逐渐追赶上来,中国企业的做法则不同,吉利向沃尔沃学习技术,比亚迪自主开发电池和电控系统,奇瑞联合供应商共同推进研发,到2024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位居全球首位,技术实力实现反超,如今日本企业才考虑让本田与日产合并,计划到2026年共享汽车平台和电池技术,但双方合作基础薄弱,时间上也显得过于拖延。
![]()
东南亚那边的情况变得挺有意思,以前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地方路上跑的全是日系车,现在中国品牌带着快充功能、本地服务还有适合高温潮湿天气的混动系统进来了,价格不贵,体验也做得不错,日系车还在推那种号称省油的燃油车型,听起来实在,但用户早就不太认这个了,中国车企不光是把车卖过去,还把整个用车生态一起带到了当地。
![]()
技术这东西不能光靠自己埋头研究,日本以前靠着专利保护占了上风,现在落后也是因为太封闭,中国这边什么技术都愿意学,看到好的就拿来用,消化完了再改进,速度自然快,日系车不是不好,是动作太慢,等到它们想改变的时候,市场早就被别人占光了,现在看发动机效率、出口数据、市场份额、技术开放程度,这些方面都在向中国这边倾斜。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偶然情况,其实不是这样,从2010年开始,中国车企就埋头搞研发,没有空喊口号,也没有炒作概念,就是一步一步把热效率提高上去,把生产线铺设开来,把本地化技术做扎实,日本企业还在开会讨论要不要合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汽车卖到他们市场上了,这件事没那么复杂,就是谁更灵活、谁更愿意学习、谁更敢于尝试,谁就能取得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