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贵州推动屯堡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六百年屯堡 续古韵新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
安顺市西秀区本寨村。安顺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流水潺潺,农田环绕。贵州安顺市西秀区的鲍家屯内,一套鱼嘴分流式的灌溉系统,历经600余年,仍滋养着千亩良田,成为贵州明代军屯的一个典型遗存。
明初在北方修缮“边墙”、重筑长城,在南方经略西南,于贵州广置卫所、开展军屯。屯堡人举家而至、深深扎根,推动了中原文化与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近年来,贵州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挖掘阐发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摸清文化家底,系统保护文物
碉楼高耸,石房紧凑,巷道蜿蜒。漫步安顺市西秀区本寨村,仿佛走进时光隧道,看见家园与堡垒的交融。
“本寨村名为村寨,实为军营,是明朝军队打造的军屯,具有家家相通、巷巷相连的防御特点。”说起本寨村的由来,村党支部书记金柏益如数家珍。
明朝初年,为稳固西南边陲,江淮地区大批军人来到贵州,建卫所、兴屯田、通驿道。史料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军兵战时执戈戍守,平时扶犁务农,军农合一,寓兵于农。他们既是地方的守护者,又是开发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认为,屯堡的建设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定,促进了地方开发和民族融合。
“将士就地取材,用一块块石头,建起一个个兼具防御和生活功能的屯堡。”金柏益说,得益于有效保护,现在游览本寨村的各个宅院,仍能看到雕刻精美的垂花门楼、隔扇门窗、额枋、门簪等传统建筑元素。
今年8月,历经一年,李家大院通过修复验收,正式交由村委会经营使用。“这是一座四合院,6户村民早搬了出去,去年部分垮塌,成了危房。”金柏益说,村委会出资租赁、修缮、管理使用,“政府指导划出一块地,取名本寨新村,让村民住进新房。村委会按修旧如旧、修古复古原则,统筹保护老房子。”
本寨村有36座四合院,其中27处为文物保护单位。从申报、设计到施工、验收,每个环节都要上报。施工过程需经文物部门、住建部门、村委会三方监管。依托各方支持,本寨村近年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修葺完善了一批古建筑。
“每一处古建都指定到人,定期检查,并升级消防设施,统一污水处理,将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金柏益说。
贵州盘点屯堡文化家底,初步挖掘整理300余个屯堡村寨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启动编制《贵州省屯堡文化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加紧修订《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安顺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力争以多层次的保护体系支撑屯堡文化保护从碎片化、应急化迈向系统化、常态化。
加强研究推广,延续活态传承
“立身持家勤为本,孝老敬亲睦街邻。婚丧嫁娶简单办,搬家不把场面撑……”夜色渐浓,贵州普定县的一处广场上,伴着胡琴、锣鼓与月琴合奏,一支由退休教师组成的花灯表演队,身着民族服饰,手拿传统画扇,展示新创作的剧目。“花灯戏讲究歌不离口,手不离扇帕,身不离步伐,既演绎传统,也融入现代。”花灯戏市级传承人丁世龙说。
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员蒋平平认为,屯堡文化吸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推动中原文化与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花灯戏被称为文戏,地戏被誉为武戏,都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9日,安顺古城门口,几名头戴面具、身穿战袍的“武将”,正在表演古战场厮杀的地戏。看罢,沿着石板路,顺着人流,穿过古色古香的老街,走向三元桥。屯堡文化大地艺术装置《地戏神将·甲彩昭忠》在桥头揭幕。作品中,神将的甲胄纹饰、翎羽装束再现当年屯军的战服形制。甲胄里的红、黄、金等色彩,融合现代审美,彰显武将威严,深藏家国信念。
“神将的一姿一态,是屯堡人对历史的记忆。他们曾身披甲胄征战,后以地戏扮相。”作品创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华祥说。
屯堡文化的魅力,既在形态,又在精神。从语言腔调到服装服饰,从饮食习俗到节庆仪式,从石板民居到地戏表演,600年历史淬炼形成“忠、勇、和、融”等精神品格,延续屯堡文化活态传承。
了解贵州、读懂中国,屯堡文化成为一个窗口。贵州制定《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实施方案》,组建高规格学术委员会。目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12项屯堡课题中,10项落地贵州;全面集成屯堡文化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屯堡文丛》,已出版33种53册;集学术研讨、成果发布、文化展示、非遗展演为一体的屯堡文化大会平台,吸引更多关注。
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地方发展
“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身着屯堡服饰的当地妇女,端起大碗茶,礼敬八方客。“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天龙屯堡,村民张阿莲用自家房屋开农家乐,一年收入12万元,吃上旅游饭。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保护为根基、创新体验为抓手的文旅融合,为屯堡注入活力,为群众带来收入。
“将屯堡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教育资源与文学资源,是当下的迫切任务。屯堡文化是屯堡当地老百姓所创造的,老百姓应该始终是关注、服务的对象。”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
一方普通木块,如何变成地戏里表现忠奸善恶的面孔?安顺市旧州古镇的一家木雕坊很热闹。在游客见证下,匠人一刀一凿,将木头变成面具。“这是指尖上的技艺,很传统,也很时尚!”广东游客张悦买下几个小面具和木雕摆件。
旧州古镇是屯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近年来,安顺市陆续完成对老旧民居、街巷驿道的修复修缮,创新旅游业态。“尝尝诱人的美食,体验一下浓浓烟火气,轻松惬意。”江苏游客王明霞说。
今年前10个月,旧州古镇接待游客29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26.3%,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52.8%。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根本,文化和科技融合为方向,大力推动屯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强化学术研究和传播推广,阐发弘扬屯堡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将全省大大小小700多个屯堡串珠成链,推出贵阳的青岩毓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通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金汤、毕节市的七星雄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万峰兴义等“屯堡·家国六百年”经典游学线路,充分利用屯堡村落、地戏、服饰等文旅资源,培育壮大文旅产业。(记者 马跃峰 苏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