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游行业回暖的春风吹拂资本市场,香港目的地玩乐平台Klook的IPO计划却引发了行业震动。这家主打碎片化旅游服务的平台,在纽交所递交招股书的背后,是近四年累计超5亿美元的亏损成绩单,相当于每天账面蒸发近350万人民币。一边是持续失血的财务状况,一边是巨头环伺的竞争格局,Klook为何敢在亏损泥潭中执意上市?
财务红灯高悬:亏损与负债的双重重压
Klook的招股书堪称一份“矛盾的账本”。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4亿美元的背后,是1.41亿美元的净亏损;2024年全年亏损9927万美元,2023年亏损更是扩大至1.42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5%。更值得玩味的是,2023年Klook曾高调宣称“成立九年首实现盈利”,与招股书披露的巨额亏损形成刺眼反差。
资金链的紧张程度远超表面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Klook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47亿美元,而总负债高达2.55亿美元,每1元负债仅能对应0.57元现金覆盖。这种“入不敷出”的状态并非短期形成,其E+轮融资已不见红杉、软银等明星资本身影,转而依赖东南亚区域性资本,甚至将银行授信计入“融资”额度,融资能力的下滑可见一斑。
尽管Klook将2025年前三季度1.26亿美元的亏损归因于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这一“纸面损失”,并强调上市后该科目将消失,但核心经营层面的盈利难题仍未解决。平台主打低客单价、低毛利率的体验类产品,供应链分散、服务链条长,仅31万个SKU的维护与4200个目的地的运营,就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上市背后的求生逻辑:行业窗口期与破局迫切性
在财务数据并不亮眼的情况下,Klook执意上市,本质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求生之战。旅游行业的全面复苏为其提供了关键窗口期——2024年其入境业务订单数达55万,入境人次119万,港澳及东南亚客源持续增长,2023年整体业绩较2019年增长3倍,年订单总金额达30亿美元,这些增长信号成为上市故事的核心支撑。
而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已迫在眉睫。面对携程、Booking.com 等巨头的挤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跨界竞争,Klook需要充足资金巩固供应链优势、弥补服务短板。其“轻运营”模式看似灵活,实则缺乏稳定流量入口,营销推广与客户服务的持续投入不断消耗现金,上市成为获取长期资金的最佳渠道。
从行业趋势来看,碎片化、体验式旅游正成为年轻消费者的主流选择。Klook深耕的景点门票、在地活动等赛道,精准契合了自由行市场的需求,这也是其能在亏损中保持24%营收增长的关键。通过上市提升品牌声量、绑定更多优质供应商,成为其突破增长瓶颈的必然选择。
前路未卜:增长神话能否兑现盈利承诺?
Klook的上市之路注定布满荆棘。同赛道的Tripadvisor近期已陷入增长困境,不得不通过裁员20%、重组团队自救,暴露了目的地玩乐赛道“看似轻资产、实则重运营”的本质——供应端分散、服务标准不一、售后纠纷频发,这些痛点Klook同样未能幸免。
用户口碑的短板更成为其上市路上的绊脚石。《北京商报》曾曝光Klook存在“退款变退积分”“撤回投诉才给钱”等问题,社交平台上关于客服推诿、售后低效的投诉屡见不鲜。随着上市后关注度提升,服务质量的瑕疵将被无限放大,直接影响用户留存与品牌信任。
对于投资者而言,Klook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增长潜力,但盈利前景仍存疑。其招股书明确提示“近期可能无法实现盈利”,而要实现盈利,需同时解决三大难题:提升高毛利产品占比、优化流量获取成本、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这意味着Klook上市后不能再依赖补贴换增长,必须在规模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
这场上市豪赌,Klook押注的是旅游复苏的长期红利与碎片化赛道的先发优势。但资本市场不会永远为“增长故事”买单,当聚光灯照亮每一季财报,Klook必须用实实在在的盈利数据回应质疑。四年亏5亿的底气,终究要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撑。纽交所的钟声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真正的生死考验,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