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15年独自在外打拼,身患重病卧床,医生说出真相,妻子泪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建国,你在外打拼这么多年,从没回来过,我们很想你。"林秀兰握着电话,声音哽咽。

电话那头,周建国咳嗽几声,轻声说道:"再等等,等我把手上的工程做完,一定回来。"

挂断电话,秀兰叹了口气,她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的丈夫正独自忍受着剧痛,隐藏了十五年的秘密即将被揭开,而那个白大褂医生口中的真相,将让这个坚强的女人彻底崩溃。



01

周建国和林秀兰是河南南阳的一对普通农村夫妻。

他们的小院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夏天能结出甜脆的桃子和梨。

结婚十年,他们育有一个聪明懂事的儿子周阳,今年刚满八岁。

周阳虽然年纪不大,但学习成绩在村里的小学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周建国在村里的砖窑厂做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来,一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八百多块钱。

林秀兰则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农闲时到附近的服装厂做些零工贴补家用。

日子虽然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周末常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吃着简单的晚饭,听周阳讲学校里的趣事。

2008年的一个夏夜,周建国和林秀兰坐在院子里算家里的账目。

"秀兰,孩子上初中每个月至少要多出三百块钱的费用,爸的药也不能断,我们这样下去不行啊。"周建国愁眉不展地说。

"我听村里的刘大哥说,他去年去广东打工,在建筑工地上干活,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周建国小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林秀兰一愣,握住丈夫的手:"你是说,你要去广东打工?"

"我想过了,去那边至少能挣四五倍,这样咱们就不用愁孩子的学费和爸的医药费了。"周建国语气坚定地说。

"那...你准备去多久?"林秀兰眼中含着泪水问道。

"最多五年,等周阳上了高中,家里有了积蓄,我就回来。"周建国拍了拍妻子的手,做出承诺。

出发那天,林秀兰和周阳送周建国到县城的汽车站。

"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林秀兰帮丈夫整理着衣领,叮嘱道。

"爸爸,你答应我一定要回来。"周阳抱住父亲的腰,小脸上满是不舍。

"爸爸答应你,最多五年,爸爸一定回来。"周建国蹲下身,与儿子平视,郑重地承诺。

汽车启动的那一刻,周建国透过车窗,看到妻子挥手的身影和儿子通红的眼睛,心中既痛苦又充满决心。

周建国坐了三天三夜的硬座火车,终于到达了广东东莞。

按照老乡给的地址,他找到了位于城郊的一个建筑工地。

王师傅简单问了几句话,就让他明天开始上工。

"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工,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晚上六点半收工,一天一百二十块,月底结算。"王师傅语速飞快地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周建国被安排在简陋的工棚里,和七八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同住。

第一天工作,周建国被分配到搬运水泥的小组。

他从来没干过这么重的活,一袋袋五十公斤的水泥要从卡车上搬到指定地点,中午前手上就磨出了水泡,背也酸痛不已。

"小周,第一天都这样,慢慢就习惯了。"同组的一个老工人递给他一瓶水。

为了省钱,他不买肉吃,中午在工地简易食堂吃十块钱一份的套餐,晚上自己煮挂面或者买最便宜的盒饭。

每个月发工资时,他第一时间去邮局,给家里寄去两千五百块钱,只留下几百块钱作为生活费。

与此同时,林秀兰在家也开始了没有丈夫陪伴的生活。

早上四点半起床,先做早饭,然后叫醒周阳,送他去学校。



回家后,照顾公公的起居和吃药,再去村里的服装厂上班。

下午下班后,赶回家做晚饭,辅导周阳做作业,照顾公公洗漱休息。

等所有人都睡下后,她才有时间洗衣服、打扫房间,常常忙到深夜。

每次周建国打电话回来,她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从不提及自己的辛苦和疲惫。

周阳在学校变得越来越沉默,班主任找林秀兰谈话。

"周阳最近上课不太专心,我问他原因,他说想爸爸了。"班主任关切地问。

回家后,林秀兰抱着儿子说:"阳阳,爸爸是为了我们才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你要懂事,好好学习。"

第一年过去了,周建国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从普通搬运工升为了砌筑工,工资也涨到了每天一百八十。

他每个月能寄回家三千五百块钱,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林秀兰用这些钱给公公看了好几次病,还添置了些新家具,最重要的是,周阳顺利考入了县里的重点初中。

电话里,林秀兰问出了那个她一直想问的问题:"建国,你说过最多五年就回来,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你心里有数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秀兰,再等等,等我学会更多技术,能挣更多钱,我就回来。"

第二年,周阳适应了县城的生活,学习成绩依然出色。

老周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林秀兰不得不减少工作时间,更多地照顾公公。

这一年的春节,周建国因为工地赶工,没能回家过年。

第三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周的病情急剧恶化,在县医院住了半个月后去世了。

周建国匆匆赶回家奔丧,整个人消瘦了一圈,皮肤也黑了许多,额头上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

办完丧事,周建国只在家呆了三天,就急匆匆地回去了。

"我请了一周的假,再不回去工作就没了。"他收拾行李时解释道。

林秀兰站在门口,看着丈夫疲惫的背影,欲言又止。

周阳则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始终没有出来送父亲。

02

时间流逝,原本每周一次的电话联系变成了两周一次,后来是一个月一次。

林秀兰有时会忍不住质问:"建国,你当初说最多五年,现在已经过去四年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电话那头的周建国总是有各种理由:"再等等,我这边刚接了个大项目","等这次工程结束,我一定回来"。

林秀兰不知道的是,周建国已经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个小工程队的负责人,带着十几个工人承包工程。

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风吹日晒,饮食不规律,身体状况悄然变差。

最初是偶尔的头痛,他以为只是太累了,吃点药就没在意。

后来是经常性的头晕目眩,手脚麻木,他依然强撑着,不肯去医院检查。

五年期限已过,周建国依然没有回家的打算。

他给家里寄钱的数额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几千到现在的上万。

林秀兰用这些钱在县城买了一套小房子,为周阳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周阳在这一年参加了中考,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入了市里最好的高中。

林秀兰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周建国,电话里,她忍不住说:"阳阳这次考得这么好,你真的不回来看看他吗?"

周建国沉默了一会儿:"秀兰,你知道的,我这边走不开,等过段时间吧。"

周阳在餐桌上听到妈妈转述的父亲的话,冷笑一声:"他永远都是这样的借口,根本就不想回来。"

村里的人开始背后议论林秀兰:"她老公都出去这么多年了,肯定是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不然怎么会一直不回来?"

这些闲言碎语不时传入林秀兰的耳中,她装作没听见,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家庭和承诺。

转眼间,周建国已经在外打拼了七年。

这些年,他从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建筑行业的技术骨干,不仅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还学会了如何管理团队、与甲方沟通。

他的老板李总看重他的能力和忠诚,开始让他独立负责一些小型工程。

周建国的第一个独立项目非常成功,赢得了甲方的认可。

项目完成后,李总给了周建国丰厚的奖金,他的月收入一下子突破了两万元。

拿到这笔钱,周建国第一时间给家里打电话:"秀兰,我这边情况有变化,老板让我负责一个项目,这个月挣了两万多。"

林秀兰惊讶地说:"这么多?那你是不是可以考虑回来了?"

周建国的语气突然变得犹豫:"回来...现在回来太可惜了,我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机会,如果能再做几个项目,我们的积蓄就更多了。"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她还是忍不住问。

"再等等,等我手上的项目做完,最多再两年。"周建国给出了一个新的期限。

周阳在县城的高中读书,成绩依然出色,但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

每次有家长会,看到其他同学的父亲都来了,只有他的父亲永远缺席,他心中的怨恨就增加一分。

一次周末,林秀兰去学校看望儿子,带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和糖醋排骨。

周阳冷笑一声:"如果他真为我们好,就不会一直不回来,妈,你别骗自己了,他根本就不在乎我们。"



林秀兰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儿子的质疑,因为她自己心中也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时间继续流逝,周建国在外的时间已经达到了十年。

这十年里,他从未回家过年,只在父亲去世时匆匆回来了一次,甚至错过了儿子的中考和高考。

周阳顺利考入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林秀兰用周建国寄回的钱,在县城盖了一栋三层小楼,一楼出租给商铺,自己住在二楼,三楼空着,说是留给周建国回来后办公用的。

第十二年,周建国的事业达到了巅峰。

他的工程公司已经有了五十多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两千万,他个人的年收入达到了六十多万。

他给林秀兰和周阳的生活费也越来越多,但人却一直没有回去。

每次林秀兰提出团聚的要求,他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

邻居们背后的议论越来越多,有人说周建国在外面肯定有了别的女人,有人说他可能已经不打算回来了。

林秀兰装作听不见,依然每天打扫着那个丈夫从未住过的房间,好像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

周建国的身体状况在第十三年开始明显恶化。

一天,他在工地检查工程进度时,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手臂上插着输液管。

中年医生看了看周建国的检查报告,皱起了眉头:"周先生,根据初步检查,你的情况不太乐观,建议做个全面的检查。"

周建国摆摆手:"我没事,就是最近工作太忙,休息不好。"

医生严肃地说:"你的症状不像是简单的疲劳,可能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可能很严重。"

周建国最终还是拒绝了进一步检查:"医生,我这边有个重要项目正在进行,等项目结束了,我一定来做详细检查。"

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林秀兰,不想让她担心。

但他的身体状况却在迅速恶化。

头痛越来越频繁,有时痛得他整夜睡不着觉。

视力也越来越差,看东西时常常一片模糊。

最可怕的是,他的右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有时甚至拿不稳筷子。

03

直到有一天,周建国在工地上查看施工图纸时,突然两眼一黑,倒在了地上,怎么也叫不醒。

工人们赶紧把他送到了最近的医院。

经过初步检查,医生怀疑他可能患有脑部肿瘤,建议立即做核磁共振检查。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医生的表情异常严肃:"周先生,你的脑部有一个肿瘤,需要立即手术治疗。"

周建国如遭雷击,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病情竟然这么严重。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他颤抖着声音问道。

医生说:"这要看肿瘤的性质和手术的效果,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手术,不能再拖了。"

周建国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需要回家一趟,我已经十五年没回家了。"

医生惊讶地看着他:"十五年?那你的家人知道你的情况吗?"

周建国摇摇头:"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不想让他们担心。"

看着周建国坚决的态度,医生只好妥协:"那我给你开些药,控制症状,但你一定要尽快到当地医院就诊。"

周建国让助手小李处理好公司的事务,然后买了最近一班回河南的飞机票。

飞机起飞前,他给林秀兰打了电话:"秀兰,我...我明天回来。"

电话那头的林秀兰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好半天才问:"真的吗?你不是说还有工程要做吗?"

周建国强忍着头痛,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工程交给助手了,我想你们了,想回家看看。"

林秀兰答应了,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却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打击。

第二天,林秀兰早早地来到机场,期待着丈夫的归来。

当她在人群中看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周建国消瘦了许多,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走路时一瘸一拐的,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至少十岁。

回家的路上,林秀兰兴奋地给丈夫介绍着这些年县城的变化。

当车子停在那栋崭新的三层小楼前时,周建国不禁感慨:"这就是咱们的新家?真漂亮。"

林秀兰骄傲地说:"是啊,这都是你这些年辛苦挣的钱盖的,二楼是我们住的,三楼我一直留着,说是给你回来后办公用的。"

刚进门,周建国就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差点摔倒。

晚上,林秀兰打电话给周阳:"阳阳,你爸爸回来了,你能回来吃个饭吗?"

周阳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冷淡地说:"我这边工作忙,抽不开身。"

当晚,周建国的情况突然恶化,他开始高烧不退,说胡话。

林秀兰吓坏了,赶紧叫了救护车,把他送到了县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林秀兰:"你丈夫的情况很严重,他的脑部有一个肿瘤,需要立即转院到省级医院治疗。"

林秀兰如遭雷击,她万万没想到丈夫回来不是为了团聚,而是因为患了重病。

林秀兰立即联系了周阳,告诉他父亲的情况。

周阳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驱车赶回了县城。

看到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的父亲,周阳心中的怨恨一下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担忧和心疼。

救护车开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省级医院。

周建国被直接送进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了一系列详细检查。

第二天一早,主治医生找到了林秀兰和周阳。

"周先生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不仅是脑部肿瘤,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医生的表情十分严肃。

林秀兰哽咽着问:"手术费用大概多少?"

"初步估计至少需要二十万左右,这还不包括后续的治疗费用。"医生说道。

周阳立刻说:"钱不是问题,请医生尽全力救我父亲。"

手术日期定在了第七天。

手术前夜,周阳主动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握住了他的手。

"爸,我小时候总觉得你抛弃了我们,但现在我明白了,你是为了我们才那么拼命工作的。"周阳轻声说道。

周建国虚弱地笑了笑:"阳阳,爸爸对不起你,错过了你成长的这么多年。"

周阳摇摇头:"没关系,以后的日子还长,等你手术成功后,我们一家人好好生活。"

手术持续了八个小时,比预计的时间长了两个多小时。

林秀兰和周阳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每分每秒都像是煎熬。

终于,主刀医生走了出来。

"手术从技术上来说是成功的,我们已经切除了肿瘤,但病人目前情况不太稳定,需要继续观察。"医生疲惫地说道。

04

接下来的几天,周建国的情况时好时坏。

有时他能清醒地和家人交谈,有时又会陷入高烧和昏迷。

医生们也显得越来越担忧,频繁地进行各种检查和会诊。

一天下午,主治医生找到林秀兰,神色凝重地说:"周太太,我有些事情需要和你单独谈谈。"

林秀兰跟随医生走进了一间安静的办公室,心中已经隐隐感到不安。

医生示意她坐下,然后打开了一份厚厚的检查报告。

"周太太,关于您丈夫的情况,有些事情我必须告诉您。"医生的声音异常严肃。

林秀兰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医生,请直说吧,我丈夫到底怎么了?"

听到接下来医生的那句话,她的瞳孔微微放大,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