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2日,来自俄罗斯《消息报》记者亚历山大·萨菲乌林显示,部署在迪米特洛夫地区的一支乌克兰海军陆战队部队已集体放下武器投降。
随着俄军在顿巴斯方向的持续推进,该地区乌军防线接连崩溃,此次投降成为近期战局恶化的典型缩影。
萨菲乌林通过前线传回的画面描述,投降现场中,疲惫不堪的乌军士兵高举双手走出掩体,部分人搀扶着腿部受伤的战友,神情麻木却难掩求生的渴望。
这些士兵随身携带的装备早已空空如也,有伤员手臂缠着浸透血渍的简易绷带,显然已多日缺乏医疗救助。
据被俘士兵供述,他们的部队已在迪米特洛夫坚守超过三周,自11月初起便与后方彻底失联。
"最初还能依靠储备维持,后来连地下水都喝光了,有人不得不饮用沼泽污水充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战俘在采访中哽咽道,指挥部曾承诺的补给和撤离计划从未兑现,通讯设备早在十天前就因没电而彻底瘫痪。
绝境之下,该部队曾在11月10日凌晨尝试突围。
士兵们驾驶仅剩的三辆装甲运兵车,试图穿越俄军防线缝隙,但刚驶出阵地就被俄军FPV无人机锁定。
萨菲乌林援引俄军无人机操作员的话称,监控画面清晰捕捉到乌军车辆轨迹,地面部队随即展开拦截,击毁一辆装甲车后,剩余乌军被迫退回掩体,突围彻底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乌军的投降并非孤立事件。
就在前一日,在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附近被俘的乌军士兵叶夫根尼·基普蒂利,也向俄军讲述了相似的遭遇。
![]()
他表示自己是在下班等公交时被强制征兵,军方承诺的"后方服务"纯属谎言,两周训练后就被直接派往前线,阵地同样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
"当俄军士兵靠近时,我没有开枪。"基普蒂利在俄军发布的视频中说,他踩中地雷受伤后本已绝望,是俄军士兵及时为他包扎救治。
如今他最大的愿望是战争结束后能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投降不是怯懦,是为了活着"。
战场心理战在此次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萨菲乌林观察到,迪米特洛夫战场周边散落着大量俄军劝降传单,部分传单印有二维码,扫描后可获取安全投降指引。
据俄军近期公开数据,自2023年设立"伏尔加"专用劝降频道以来,已有超过万名乌军通过该渠道放下武器。
更令乌军士兵寒心的是指挥层的态度。多名战俘证实,在部队陷入重围前,驻军指挥官已以"协调增援"为由撤离,留下士兵独自面对绝境。
萨菲乌林分析,随着俄军对顿巴斯地区形成钳形攻势,迪米特洛夫与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的战局每小时都在恶化,未来可能有更多乌军因后勤断绝选择投降。
军事专家指出,此次投降事件反映出乌军前线补给体系的严重漏洞。
俄军通过无人机监控、精准打击与心理战结合的战术,持续压缩乌军生存空间,顿巴斯地区的战场天平或者正进一步向俄方倾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