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传法看根骨,资质不足难登堂!但这仙尊例外,符咒法门人人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道德经》《抱朴子》《真诰》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家修真,历来讲究"天资根骨"。

翻开《抱朴子》《真诰》这些典籍,处处可见对修道者资质的要求。骨相清奇、慧根深厚之人,方能踏入仙门;资质平庸者,纵然苦修一生,也难窥玄妙。这便是修真界千百年来的铁律——"法不传六耳,道不授凡人"。

可偏偏有一位真人,打破了这个规矩。

他便是汉末的张道陵,后世尊称"张天师"。这位道门宗师所创立的符咒法门,竟然不看根骨资质,凡是诚心向道之人,皆可修习。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许多修道名家认为他这是"坏了规矩",将仙家秘法传给了不该传的人。

那么,张天师为何要这样做?他的符咒法门究竟有何玄妙?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大道至理?

且听我慢慢道来。



东汉顺帝年间,蜀地鹤鸣山中,一位白发道人正在丹房中炼丹。

此人便是张道陵。他本是沛国丰邑人,自幼熟读五经,通晓天文地理,年少时便官至江州令。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京为官,他都婉言谢绝,一心向道。听闻蜀地多灵山秀水,便携弟子王长、赵升入蜀修炼。

这一日,丹炉中紫烟缭绕,张道陵却突然长叹一声,熄灭了炉火。

"师父,这是为何?"弟子王长不解。眼看着九转金丹就要炼成,师父却在此时罢手。

张道陵走出丹房,望着山下云雾缭绕的村落,缓缓说道:"长儿,你可知我为何要炼丹?"

"自然是为了得道成仙。"王长答道。

"成仙?"张道陵摇头,"若只为一己之私而求仙,这与山野樵夫贪图富贵有何区别?我观这蜀地百姓,多受瘟疫、毒虫之害,民不聊生。我辈修道之人,若不能为苍生做些什么,空有一身道法,又有何用?"

王长听了,若有所思。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村民气喘吁吁地跑上山来,跪倒在地:"真人救命!我家中老母突染恶疾,腹痛如刀绞,求真人施法救治!"

张道陵立刻随那村民下山。到了茅屋中,只见一位老妪面色青白,蜷缩在床榻上呻吟不止。张道陵观其气色,又探其脉象,心中已有定数。

他取出一道符纸,口中念念有词,随后将符纸焚化,调入水中,让老妪服下。不过一盏茶的功夫,老妪便觉腹中舒畅,疼痛渐消。

"神了!真人的法术真是神了!"村民跪地叩谢。

张道陵扶起他,却叹息道:"这只是小术而已。"

回到山中,王长忍不住问道:"师父的符咒之术如此灵验,为何还要叹息?"

张道陵坐下,认真地看着弟子:"长儿,你可想过,我今日救了这一家,明日若有十家、百家患病,我又如何救得过来?况且我百年之后,这些百姓又该如何?"

王长沉默了。

"更何况,"张道陵继续说,"你看这蜀地,崇山峻岭,溪谷纵横,毒虫猛兽遍布,百姓稍不留神就会遭难。他们需要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帮助,而是自己能掌握的护身之法。"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王长心中的疑惑。师父这些年来,一直在研究符咒法门,原来是为了这个!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道陵更加潜心研究符咒之术。他遍访蜀地名山,收集各种符录秘法,融会贯通。有时他会在山中静坐数日,有时又会下山为百姓驱邪治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法门。

一日,赵升从外面回来,神色凝重:"师父,外面有些流言。"

"什么流言?"

"有些修道的前辈说,师父您这是在'泄露天机',将仙家秘法传给凡人,会遭天谴的。"赵升小心翼翼地说。

张道陵听了,哈哈大笑:"天机?什么是天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本就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何来秘密可言?"

"可是,那些前辈都说,修道必须看根骨资质,天赋不够的人强行修炼,反而会走火入魔。师父您这样广传符法,岂不是害了那些根骨不足的人?"王长也有些担忧。

张道陵正色道:"你们可知,为何修真之法要看根骨?"

师徒二人摇头。

"因为那些法门,多是炼气化神、吐纳导引之术,需要打通经脉、凝聚真气。根骨不足之人,经脉狭窄、气血不足,强行修炼确实容易出岔子。"张道陵顿了顿,"但我所传的符咒法门,却并非如此。"

"符咒之道,重在心诚而非气足,重在意到而非力强。"张道陵取出一张符纸,"这一道符,画的是天地正气的运行轨迹,念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之音。只要心怀正念,诚心感应,便能引动天地之气,驱邪扶正。这与修炼者本身的根骨资质,关系不大。"

王长若有所悟:"所以师父才说,符咒人人可学?"

"不错。"张道陵点头,"普通百姓虽然根骨平庸,无法修炼高深的内丹之术,但他们一样有虔诚的心,一样能够感应天地。为何要将他们拒之门外?"

赵升却还有疑虑:"可是师父,就算符咒人人可学,但画符、念咒这些,也需要师父言传身教啊。师父一人之力,又如何教得了天下众生?"

这个问题让张道陵沉思良久。

确实,虽然符咒法门降低了修炼门槛,但传授起来依然需要师徒相授。他一个人,就算再长寿,也不可能把法门传遍天下。

必须要找到一个办法,让这个法门能够自行流传下去。

就在这时,张道陵想起了当年在洛阳太学读书时,老师讲授儒家经典的情景。那时候,老师不是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学生,而是通过文字,将圣人之道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研读领悟。

对了!文字!



如果能将符咒法门系统地整理成文字,编订成册,让人们可以按图索骥地学习,岂不是解决了传承的问题?

想到这里,张道陵立刻召集弟子:"从今日起,我要将这些年研习的符咒之法,全部整理出来,编成法典。你们要协助我,记录每一道符的画法、用途、禁忌,不得有半点差错。"

于是,师徒三人开始了浩大的整理工作。白天,张道陵口述讲解,弟子们笔录整理;晚上,他们再反复校对,确保准确无误。

这一整理,就是三年。

三年后的一个秋日,张道陵终于完成了这部法典。他给这部书取名为《正一盟威经》。这部经书详细记载了二十四品符咒,从简单的避邪符、平安符,到复杂的治病符、镇宅符,应有尽有。每一道符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和说明,连不识字的人,也能依样画葫芦地学习。

更重要的是,张道陵在经书中反复强调:修习符咒,最重要的是心正意诚,而非根骨资质。只要心存善念,诚心敬道,凡人一样能够驱邪扶正,护佑自身与家人。

经书编成之日,张道陵召集了附近数百位村民,当众宣布:从此以后,凡是愿意学习符咒之法的,不论贫富贵贱,不论根骨如何,都可以来领取经书,自行修习。

此言一出,在场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多少年来,他们饱受病痛、邪祟之苦,却因为资质平庸而被仙门拒之门外。如今终于有机会学习护身之法,怎能不激动?

但就在这时,山下来了几位道装打扮的修士。

为首的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他大步走到张道陵面前,拱手道:"张真人,老夫终南山青虚观主李玄静,今日特来拜访。"

张道陵还礼:"原来是李道友,不知有何见教?"

李玄静脸色一沉:"张真人,你这样做,可是坏了修道界的规矩啊!"

"何出此言?"

"道法岂能随意外传?那些根骨不足、心性不坚之人,若是学了符咒,胡乱施为,岂不是害人害己?到时候出了事,谁来负责?"李玄静义正辞严。

"李道友此言差矣。"张道陵从容答道,"我传的符咒,都是正法,用于驱邪扶正、护佑平安。只要心存善念,何来害人之理?"

"话虽如此,但凡人心性难测。今日他们用符咒救人,明日若是心生歹念,用符咒害人,岂不是你传法之过?"李玄静步步紧逼。

张道陵沉默片刻,突然问道:"李道友,你修道多少年了?"

"六十余载。"李玄静颇为自豪。

"这六十年来,你救过多少人?"

李玄静一愣,随即答道:"具体数目记不清了,少说也有数百人。"

"很好。"张道陵点头,然后指着山下的村落,"你看那里,方圆百里,少说也有数万百姓。你修道六十年,救了数百人。而我若能将符法传播开来,让这数万百姓都能自保,岂不是功德更大?"

李玄静被问住了。

"李道友,你担心有人学了符咒会作恶。"张道陵继续说,"可你想过没有,如果不传符法,这些百姓遇到邪祟病痛时,只能任人宰割,生死全凭天意。哪个危害更大?"

"这..."

"况且,我在经书中已经反复叮嘱,符咒之道,以正心诚意为本。若心怀不轨,符咒不灵。若强行施邪法,必遭反噬。"张道陵正色道,"我相信,这世上心怀善念之人,远比心怀恶念之人要多。为何要因为少数可能作恶之人,就剥夺大多数人学习自保的机会?"

李玄静沉思良久,终于长叹一声:"张真人大德,老夫佩服。只是..."他欲言又止。

"李道友还有何疑虑?"

"只是,这样一来,那些真正有根骨、有慧根的弟子,岂不是会被埋没?人人都能学符咒,谁还愿意下苦功修炼高深法门?"李玄静说出了心中最大的担忧。

这个问题,张道陵早就想过。

他微笑着说:"李道友,修道有千万条路。符咒只是其中一条,而且是最浅显的一条。它能让普通百姓护身保家,但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依然需要修炼内丹、炼气化神。有慧根的弟子,自然会继续深造;没有慧根的百姓,能学会符咒护身,已是幸事。二者并不冲突。"

"就好比读书,"张道陵打了个比方,"《三字经》《百家姓》人人都能读,但要通晓四书五经,精研经史子集,依然需要天赋和苦功。你能说因为启蒙读物简单,就不该传授给孩童吗?"

李玄静恍然大悟,拱手道:"张真人高见,老夫受教了。"

就在众人以为这场争论就此结束时,张道陵却话锋一转:"不过,李道友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

"什么意思?"

"符咒虽然入门简单,但要真正掌握,依然需要正确的引导。"张道陵沉吟道,"我虽然编订了经书,但文字毕竟有限,很多细微之处难以言传。若是无人指导,百姓们自行摸索,难免会出现偏差。"

这确实是个问题。在场的村民们也面露忧色。

"所以,"张道陵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我决定建立一个组织,选拔品行端正、学有所成的弟子,分派到各地,指导百姓修习符咒。这个组织,就叫作'二十四治'。"

"二十四治?"众人不解。

"不错。我将蜀地分为二十四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立一个'治'。每个治都有管理者,负责传授符法、解答疑惑、监督修行。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符法的正确传播,又能防止有人借符法作恶。"

这个想法一出,在场众人无不叫好。

李玄静听了,却突然问道:"张真人,老夫还有一个疑问。"

"请讲。"

"你说符咒人人可学,不看根骨资质。但老夫观你所传的符咒,虽然确实精妙,却也并非什么高深法门。为何你如此自信,认为这些符咒就一定能够驱邪护身、救苦救难?"李玄静直视着张道陵,"若是这符咒不灵,岂不是误人子弟?"

这个问题问得尖锐,也问到了关键。

在场的百姓们也都屏息凝神,等待张道陵的回答。他们心中同样有疑惑: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咒,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张道陵闻言,却微微一笑。



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一旁,取出笔墨,当场画了一道符。这道符画得极快,不过几个呼吸就完成了。符文简单,只有寥寥数笔,看起来毫不起眼。

画完后,张道陵将符纸举起,问道:"李道友,你看这道符如何?"

李玄静仔细观察,摇头道:"这不过是最基础的平安符,老夫也会画。这种符能有什么威力?"

"那么,李道友可知,这道符为何会灵验?"张道陵突然问道。

这个问题,让李玄静沉默了。

他修道六十年,画了无数符咒,但要说这符为何灵验,却从未深究过。师父传下来的法门,照着学、照着做,符就灵了。至于为什么灵,似乎从来没有人追问过。

见李玄静答不上来,张道陵环视众人:"诸位,你们可知,符咒的真正奥秘在哪里?"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能答。

"这个答案,关乎符咒之道的根本,也关乎为何符咒能够人人修习。"张道陵缓缓说道,"若不明此理,纵然画符千万,也只是依样画葫芦,难窥大道真谛。"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就连李玄静这样的修道前辈,也露出渴求的神色。

符咒的真正奥秘究竟是什么?为何简单的符文就能驱邪护身?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天机?

张道陵却在此时停下了,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缓缓说道:

"这个道理,正是我这些年参悟所得,也是符咒人人可学的根本原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