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承包果园10年,收果时村民索要50万,他:我等的就是这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秋日午后,青山村后山果园里一片丰收景象。

村民代表赵建平带着十几个人气势汹汹上山,手里挥舞着一纸"协议"。

"陈志远,这果园今年收入至少60万,按约定你得分给村里50万!"

面对村民们的叫嚣,承包户陈志远却异常平静。

他缓缓转身,眼神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我等的就是这天!"

这句话让所有人愣住了,谁也没想到事情会有如此意外的发展。



01

2024年10月15日,秋高气爽。

青山村后山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

陈志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正在指挥十几个工人采摘苹果。

他四十二岁,中等身材,皮肤被山风和阳光晒得黝黑,双手布满老茧。

工人们动作娴熟,将一个个鲜红的苹果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筐里。

"小心点,别碰伤了果皮。"陈志远不时提醒着。

这些苹果个头均匀,色泽鲜艳,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格,每斤能卖到八块钱,比普通苹果贵了一倍多。

陈志远心里算着账,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要好,纯收入至少能达到60万。

正当他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山路上传来了嘈杂的脚步声。

赵建平领着十几个村民气势汹汹地走了上来。

赵建平五十多岁,是村里的"能人",平时爱管闲事,嗓门特别大。

他手里拿着一份泛黄的纸张,上面还盖着几个红手印。

"陈志远!你给我站住!"赵建平老远就开始喊。

陈志远抬起头,神色平静地看着这群人。

他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什么事?"陈志远擦了擦手上的泥土。

赵建平快步走到他面前,将那份纸张高高举起。

"这是什么?你自己看看!"

陈志远接过纸张,仔细看了一遍。

上面写着一些条款,大意是如果果园年收入超过50万,需要与村民分成。

纸张下方有几个歪歪扭扭的签名和红手印。

"这是什么时候的东西?我怎么没见过?"陈志远皱起眉头。

赵建平得意地笑了:"这是当年承包时的补充协议!"

"当时村支书刘永生说过,如果你的果园真能赚大钱,要分给村里一半!"

其他村民纷纷点头附和。

"对对对,我们都听见了!"

"当时就是这么说的!"

"现在你发财了,不能忘了乡亲们!"

陈志远仔细打量着这份所谓的"协议"。

纸张确实有些年头了,但字迹很新,明显是后来添加的。

而且当年签合同时,他记得很清楚,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这份协议我从来没见过,也没签过。"陈志远摇摇头。

赵建平脸色一沉:"你这是想赖账?"

"我们十几个人都能作证,当年就是这么约定的!"

工人们停下了手里的活,紧张地看着这边的争执。

陈志远环视了一下在场的村民,心里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

十年前签合同时,这些人都觉得这块地不值钱。

现在看到他发财了,就想分一杯羹。

"赵建平,当年签合同的时候,条款写得很清楚。"

"承包期内所有收益归承包方,这个你应该记得。"

赵建平不依不饶:"那是纸面上的条款!"

"口头约定同样有效!"

"你今年收入至少60万,按照协议,得分给村里50万!"

听到50万这个数字,其他村民的眼睛都亮了。

村里一共八十多户,平均每户能分到六千多块钱。

这对于年收入只有两三万的农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就是!不能让他一个人独吞!"

"这果园用的还是村里的水电呢!"

"我们也出了力的!"

村民们越说越激动,有人甚至拿起了地上的农具。



陈志远面对这群愤怒的村民,神色依然平静。

他缓缓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然后转过身,看着漫山遍野的果树,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十年了。"他轻声说道。

"我等的就是这天!"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赵建平瞪大眼睛:"你什么意思?"

陈志远转过身,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我的意思是,你们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十年前你们嫌这块地不值钱,现在眼红了就想分一杯羹?"

"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赵建平被说得脸红脖子粗:"你少在这里阴阳怪气!"

"不管怎么说,这50万你必须拿出来!"

"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

其他村民也跟着起哄,场面变得越来越紧张。

工人们担心出事,悄悄往后退了几步。

陈志远却毫不畏惧,他知道这些人只是虚张声势。

而且,他手里还有一张更大的底牌。

一张让这些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底牌。

02

时间倒回到2014年的春天。

那时的青山村还很穷,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

村后山有片果园,原来的承包户因为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跑路了。

果园荒废了两年多,杂草丛生,满目疮痍。

村支书刘永生为了处理这块"烫手山芋",愁得睡不着觉。

村集体账上只有三千多块钱,连办公费用都不够。

如果能把果园重新承包出去,至少能缓解一下财政压力。

刘永生在村里贴了告示,果园对外承包,承包费要求一次性付清。

可是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人感兴趣。

村民们都知道那块地的情况,土质贫瘠,位置偏僻,根本不可能赚钱。

就在刘永生准备降低承包费时,陈志远出现了。

那时的陈志远三十二岁,在县城做些小生意,勉强能养家糊口。

他听说家乡有果园要承包,专门回来实地考察了一番。

看着这片荒凉的土地,其他人都摇头叹息。

陈志远却在山上转了整整一天,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志远,你不会真想承包这块地吧?"刘永生试探着问。

陈志远点点头:"我有这个想法。"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前面那个老板亏了几十万跑了。"

"我知道风险很大,但我觉得可以试试。"

刘永生心里暗喜,但表面上还是要劝几句。

"这块地荒了这么久,重新整理需要很大投入。"

"而且山上没有水源,浇水都是个大问题。"

陈志远沉思了一会儿:"承包费是多少?"

"八万块,十年期限。"刘永生报出了底价。

这个价格已经比预期低了很多,但对于农村来说仍然不是小数目。

陈志远没有讨价还价:"可以,什么时候签合同?"

刘永生有些意外,没想到他答应得这么痛快。

"你真的想好了?这钱可不是小数目。

"想好了,就这么定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都觉得陈志远疯了。

赵建平当时就说:"这小子肯定是脑子进水了。

"八万块承包那破地,十年也赚不回来。

签约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村委会办公室里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陈志远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西装,显得格格不入。

他从包里拿出厚厚一沓现金,整整八万块。

刘永生接过钱时,手都在微微颤抖。

这是村里近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收入。

合同条款很简单:承包期十年,期内所有收益归承包方,期满后果树归村集体。

"承包期内,村里不参与任何分成,这个没问题吧?"刘永生确认道。

"没问题。 "陈志远干脆地回答。

赵建平在一旁冷笑:"分成?这破地能有什么收成?"

"能不赔钱就算烧高香了。

其他村民也纷纷议论。

"这小子肯定是在城里犯了什么事,回来避风头的。"

"要不然怎么会花八万块买这块破地?"

"可怜他老婆孩子,跟着他要受罪了。"

陈志远听着这些议论,面无表情地在合同上签了字。

从那一刻起,这片荒芜的果园就属于他了。

签完合同,村民们陆续散去。

陈志远独自站在果园里,看着满目的荒凉。

别人都觉得他是疯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个决定并非冲动。

他有自己的考虑,有自己的计划。

而且,他还有一个秘密,一个当时谁都不知道的秘密。

合同签完的第二天,陈志远就开始了他的果园改造计划。

他花钱雇了村里的几个闲汉,开始清理果园里的杂草和枯枝。

原来的果树大部分已经死了,需要全部砍掉重新种植。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光是清理工作就用了两个多月。

陈志远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回家。

他亲自参与每一项工作,从不偷懒。



清理完毕后,他又花钱买来优质苗木,准备重新栽种。

村民们看着他忙忙碌碌,都觉得他在做无用功。

"这地土质这么差,种什么都长不好。"

"他这是在糟蹋钱啊。"

"八万块承包费已经够亏的了,还要往里砸钱。"

陈志远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专心做着自己的事。

第一年种下的苗木,成活率确实不高。

遇上干旱,一大半都枯死了。

村民们开始同情他,觉得他确实倒霉。

陈志远却没有气馁,第二年继续补种。

他开始钻研果树种植技术,经常跑到县农技站请教专家。

买了一大堆关于果树栽培的书籍,晚上在灯下认真研读。

渐渐地,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这片土地的种植方法。

03

第三年,苗木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了。

但要想有收成,还需要再等几年。

这期间,陈志远几乎把所有积蓄都投入了果园。

生活变得非常节俭,一家三口挤在村里的老房子里。

妻子李秀芳有时候会抱怨:"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别人家都在城里买房了,我们还在这山沟沟里受罪。

陈志远总是安慰她:"再坚持几年,一定会有回报的。

他心里清楚,自己走的这条路注定充满艰辛。

但他也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第四年,果树终于开始挂果了。

虽然产量不高,质量也一般,但总算看到了希望。

陈志远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在果园里转了一夜。

第五年,产量有了明显提升。

陈志远开始学习果品分级和包装技术。

他发现,同样的苹果,包装精美的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于是他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青山红",走精品路线。

第六年,果园的收入终于超过了支出。

虽然利润微薄,但至少不再是纯投入了。

村民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从嘲笑到同情,再到一种复杂的观望。

第七年,陈志远引进了有机种植技术。

他坚决不使用化学农药,全部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这样种出来的苹果品质更好,价格也更高。

第八年,果园迎来了真正的丰收。

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理想水平。

纯收入第一次突破了20万。

村民们开始议论:"没想到他真的成功了。"

第九年,收入达到了30万。

陈志远买了一辆小货车,专门用来运输苹果。

看着他开着新车从村里经过,村民们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第十年,也就是今年,果园迎来了最好的收成。

预计纯收入能达到60万,甚至更多。

十年来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可是,正当陈志远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出现。

有人开始质疑当年合同的公平性。

有人提出果园的成功离不开村里的支持。

还有人暗示,既然大家都是乡亲,应该共同分享成果。

这些声音起初很微弱,但随着收获季节的临近,变得越来越强烈。

陈志远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今年春天,几个果品收购商直接找到了青山村。

他们听说这里有个果园产出的苹果品质特别好,专门来洽谈收购事宜。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村民们开始打听苹果的收购价格,算起了陈志远能赚多少钱的账。

"听说今年苹果收购价特别高,一斤能卖到八块钱。"

"陈志远那果园少说也有一万斤产量,一算就是八万块。"



"不对,应该不止一万斤,我看至少得有八万斤。"

"八万斤乘以八块钱,那就是六十四万!"

当"六十多万"这个数字在村里传开时,很多人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

六十多万,对于年收入只有两三万的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赵建平第一个坐不住了。

他找到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村民,开始商量对策。

"陈志远一个人就赚六十万,咱们却还在这里受穷,这公平吗?"

"当年承包的时候,咱们是不是太便宜他了?"

"村里的水电他都用过,这些难道不算成本?"

有人附和:"就是,他用村里的资源赚钱,总得给村里分点吧。

"当年签合同的时候,条款确实简单了些。

"现在看来,确实有些不合理。

赵建平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主意。

"我记得当年签合同的时候,刘书记好像说过一句话。

"他说如果果园真能赚大钱,要考虑给村里分成。"

"这话我记得很清楚!"

其他人一开始还有些疑虑,但在赵建平的反复强调下,也开始"回忆"起来。

"对对,好像确实说过这话。"

"我也有印象,当时刘书记确实提到过分成的事。"

"虽然没写在合同里,但口头约定同样有效啊。"

赵建平越说越兴奋:"我们得找刘书记确认一下。"

"如果真有这个约定,陈志远就得按约分钱。"

几个人找到了已经退休的老支书刘永生。

刘永生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太好,对十年前的事情也记得不太清楚。

在赵建平的暗示下,他模糊地表示可能确实说过类似的话。

"具体的我记不太清了,但当时确实考虑过分成的问题。"

"毕竟是村里的地,如果真能赚大钱,村民们分点也是应该的。"

有了刘永生这句话,赵建平如获至宝。

他连夜召集了十几个村民,商量如何向陈志远提出分成要求。

"咱们不能狮子大开口,要合理一些。"

"陈志远赚六十万,咱们要个五十万不过分吧。"

"村里八十多户,平均每户能分六千多,这个数目大家都满意。"

"关键是怎么让他同意。"

有人提议:"先礼后兵,好好跟他商量。"

"如果他不同意,我们就拿出法律武器。"

赵建平点头赞同:"对,我们要师出有名。"

"我已经准备了一份补充协议,上面写明了分成条款。"

"只要他签字同意,这事就成了。"

为了增加说服力,赵建平还特意找了几个当年在场的村民做证人。

04

在他的反复劝说下,这些人都表示愿意为"当年的口头约定"作证。

计划制定完毕,就等着陈志远收果的时候摊牌了。

这段时间,村里的气氛变得很微妙。

村民们看陈志远的眼神开始发生变化,从羡慕变成了期待。

期待着能从他的成功中分得一杯羹。

陈志远当然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他选择了沉默。

他加强了果园的安保,雇了几个保安轮流值班。

有人看到他经常在深夜打电话,但不知道在和谁联系。

果园的工人们开始担心工资问题,陈志远安抚他们说不用担心。

"该给你们的一分都不会少。"

"把果子好好摘完,其他的事我会处理。"

收获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村里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浓。

赵建平每天都要到果园附近转一圈,观察着苹果的成熟情况。

他知道,摊牌的日子就要到了。

而陈志远,似乎也在等待着什么。

他的神情越来越平静,仿佛胸有成竹。

只是偶尔,会有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在他嘴角闪过。

10月15日,苹果完全成熟了。

陈志远一大早就带着工人上山开始采摘。

果园里一片忙碌的景象,红彤彤的苹果装满了一筐又一筐。

上午十点左右,赵建平带着十几个村民出现在了果园里。

他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某种决绝的表情,显然是有备而来。

陈志远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停了下来。

他知道,这一刻终于到了。

"陈志远,我们有话要跟你说。 "赵建平开门见山。

"什么话?"陈志远放下手中的苹果。

赵建平从怀里掏出那份"补充协议",高高举起。

"这是当年承包时的补充协议!"

"上面明确写着,如果果园年收入超过50万,要与村民分成!"



陈志远接过纸张,仔细看了一遍。

纸张确实有些年头,但上面的字迹明显是后加的。

而且他记得很清楚,当年签合同时根本没有这个东西。

"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赵建平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当时的口头约定!"

"虽然没写在正式合同里,但在场的人都听到了!"

"刘书记当时明确说过,如果你真能赚大钱,要分给村里一半!"

其他村民纷纷附和。

"对,我们都听见了!"

"当时就是这么约定的!"

"口头协议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陈志远冷静地听完,然后摇了摇头。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签合同时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合同条款写得明明白白,承包期内所有收益归承包方。"

赵建平脸色一沉:"你这是想赖账?"

"十年前你答应得好好的,现在发财了就想独吞?"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陈志远环视了一下在场的村民,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

十年前这些人嫌这块地不值钱,巴不得有人接手。

现在看到他成功了,就想分一杯羹。

"赵建平,你们这样做,不觉得脸红吗?"

"十年前你们怎么说的,心里没数?"

赵建平被说得有些恼羞成怒:"少废话!"

"今天你必须表个态,这50万是给还是不给?"

"如果不给,我们就去法院告你!"

其他村民也跟着起哄。

"就是,不能让他一个人独吞!"

"这钱本来就有我们的份!"

"大不了鱼死网破!"

场面变得越来越紧张,有人甚至拿起了地上的农具。

工人们吓得往后退,担心会发生冲突。

陈志远面对这群愤怒的村民,反而显得异常平静。

他缓缓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然后转过身,看着漫山遍野的果树。

这些果树是他十年心血的结晶,每一棵都倾注了他无数的汗水。

"十年了。"他轻声说道。

声音不大,但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等的就是这天!"

05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赵建平瞪大眼睛,完全没想到陈志远会说出这样的话。

"你什么意思?"

陈志远转过身,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我的意思是,你们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十年前你们嫌这块地不值钱,现在眼红了就想分一杯羹?"

"赵建平,你当年是怎么说的,要不要我提醒你?"

赵建平脸色有些发白,但仍然嘴硬:"我管当年怎么说!"

"现在有协议,有证人,你必须按约分钱!"

陈志远摇摇头:"协议?证人?"

"你们这是在演戏吗?"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物品,缓缓举起。

看到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赵建平的脸刷一下变得惨白,手中的"协议"哗啦一声掉在了地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