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电动车热失控的新闻再次刷屏。仔细分析,这几起事故有一个共同点——都搭载了高能量密度、支持8C到10C快充倍率的新型电池。
当行业为“充得更快、跑得更远”欢呼时,也该冷静想一想:极限性能背后,安全边界还在吗?
为什么高倍率电池更容易出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电池的化学原理说起。
高倍率、高能量密度电池,多采用高镍三元锂体系(NCM/NCA)。这类电池能量密度高,但材料活性也更强、热稳定性更差。一旦电芯内部出现短路或温度上升,活性氧释放,就可能触发连锁反应,也就是所谓的“热失控”。
尤其是在8C、10C这样的高倍率快充下,电芯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巨大热量,如果热管理系统设计不够完善,就容易形成局部过热。再加上行业为追求体积利用率、减少结构冗余,电池包的冷却间隙被压缩,热量更难扩散,风险随之放大。
一句话概括:越追求极限性能,越要加倍重视系统安全。
安全从不是“化学路线”之争
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高能量密度=危险”。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整套系统性的安全防护。
例如,磷酸铁锂(LFP)电池的化学结构更稳定,分解温度高达700℃以上,不易发生热失控。从公交车到家用新能源车,它已成为中国市场的主流,市场份额超过80%。
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元锂电池没有价值。它在性能和续航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问题不在于技术路线本身,而在于车企是否能通过热管理、结构隔热、电控算法等手段,把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安全,不是选哪种电池,而是怎么用哪种电池。
![]()
李云飞: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在东京车展上,比亚迪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也是最基本的产品设定目标。”
他指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具备完整的研发和制造体系,但无论技术怎么进步,安全都必须放在首位。
李云飞提到一个关键案例:中国电动公交车在过去15年全面电动化,却从未发生过重大燃烧事故——原因正是统一采用了磷酸铁锂路线。
“那是一个了不起的选择,因为一台大巴上坐着五六十个人,一旦出事,后果无法承受。”
这也是比亚迪坚持磷酸铁锂的底层逻辑:性能可以追赶,安全不能试错。
行业不能只拼“续航数字”
如今新能源竞争正陷入“续航军备竞赛”:插混比纯电更远,增程比插混更长,似乎“里程越大=技术越强”。
李云飞直言,这种趋势值得警惕——一些品牌为了拼数据、刷参数,可能会重新采用能量密度更高但风险更大的三元锂路线。
“我希望各家企业慎重考虑。”
技术路线的选择,不该成为零和博弈。磷酸铁锂的安全与稳定、三元锂的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未来潜力,都应成为中国电池产业的“组合拳”。
结语:回到安全原点
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锂,从液态到固态,电池技术的进步值得期待。但无论技术如何演变,安全,才是动力电池产业的真正底线。
唯有守住这一原点,新能源行业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也才能赢得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