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世界强国之一,在国际当中有很多的盟友,像欧盟各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都是美方所谓的美西方阵营。
而这些盟友在近年来一直帮助美国打压第三方,成为令人厌恶的西方国家。
![]()
可现在,美总统特朗普关于“盟友”的一句话,或许让部分追随美国的国家心凉了一大截,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日本的挑衅与对美同盟的执念
高市早苗自上任以来,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态度强硬。10 月份开始,她便多次在公开场合渲染日本拥有美国的坚定支持,试图通过凸显美日军事同盟关系,为其强硬立场背书。在美国总统访问日本期间,高市早苗更是频繁发表相关言论,极力展现日美关系的紧密性。
![]()
在日本国会的公开辩论中,高市早苗明确提及中日核心利益分歧,甚至放出考虑动用武力解决相关问题的言论。这一表态突破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底线,中方迅速作出回应,公开驳斥其错误言论,并要求日本严格恪守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中载明的各项承诺,尊重历史事实与两国共识。
面对中方的严正立场,高市早苗并未收敛,反而坚持认为有美国的安全承诺作为后盾,拒绝收回挑衅言论。
![]()
在日本政坛的认知中,美日同盟长期被视为国家安全的 “压舱石”,1960 年签署的《美日安保条约》更是被解读为美国将在日本面临 “威胁” 时提供军事支持的核心依据。这种对同盟关系的过度依赖,使得日本部分政客在处理外交议题时,习惯性将美国的支持视为理所当然。
日本近年来不断推动防卫政策转型,2023 年通过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安保文件,将防卫预算提升至 GDP 的 2%,并新增 “反击能力” 条款,允许对敌方基地实施先发制人打击。这些动作的背后,始终隐含着借助美日同盟扩大自身军事影响力的考量,而高市早苗的言论,正是这种战略倾向的集中体现。
![]()
美国总统的表态
就在日本高调依附美日同盟之际,美国总统一句公开表态打破了日本的幻想。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被问及 “日本有事就是美国有事” 的说法是否依然有效,总统并未直接回应,反而抛出了令人意外的观点:“许多盟友并不是美国的朋友”。
这句表态的背景,是美国对盟友在贸易领域的不满。总统进一步解释,部分盟友在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中获取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中国,这种 “占便宜” 的行为让美国难以接受。事实上,这并非美国首次公开指责盟友的贸易行为,此前美国发动关税战时,就曾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盟友加征高额关税,引发盟友集体不满。
![]()
长期以来,美日贸易摩擦始终存在。日本汽车、电子等产业在美市场占据重要份额,2024 年美日贸易逆差达到 680 亿美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贸易逆差就占 420 亿美元。日本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和精细化运营,在美国市场赚取巨额利润,而美国本土相关产业则面临激烈竞争压力。
此次美国总统访问日本期间,双方签署的一系列协议,清晰展现了美国的利益诉求。协议明确要求日本加大对美国制造业的投资力度,计划未来五年内新增投资不低于 1500 亿美元,重点投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同时,美国要求日本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医疗服务等市场,降低美国商品进入日本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这些要求都直指美日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
![]()
美国的立场转变,本质上是其 “美国优先” 战略的延续。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政府,在对外政策中始终将本国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盟友关系更多被视为服务于美国利益的工具。这种实用主义的外交逻辑,使得美国在处理与盟友的关系时,缺乏稳定的长期承诺,更多依据短期利益调整政策导向。
不平等的美日同盟
美国总统的表态,揭示了美日同盟关系的本质 —— 并非平等的伙伴关系,而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美国长期以来给予日本的安全承诺,核心目的是利用日本的地理位置,实现军事力量在东亚地区的前沿部署,从而维护自身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
美国在日本设有超过 80 个军事基地,驻军人数约 5.4 万人,冲绳岛更是集中了美军在东亚地区的核心军事设施。这些基地的存在,使得美国能够快速介入东亚地区的各类事务,形成对相关国家的战略威慑。而日本则通过允许美军驻扎,获得了所谓的 “安全保障”,并借机扩大自身军事存在,双方形成了一种相互利用但地位悬殊的关系。
美日同盟的不平等性,在军事指挥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美日同盟相关协议,美军在战时拥有对日本自卫队的 “作战指挥权”,日本自卫队的行动必须服从美军的统一调度。这种指挥体系上的依附关系,决定了日本在同盟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所谓 “共同防御” 更多是日本单方面依赖美国的防御。
![]()
美国对日本的利用,还体现在技术封锁与控制上。尽管美国向日本转让部分军事技术,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始终保持警惕。日本自研的 F-2 战斗机,虽然号称 “自主研发”,但核心的发动机、雷达系统等关键技术仍依赖美国提供,且研发过程全程受到美国监控。这种技术上的控制,确保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始终无法脱离美国的体系,从而维护了美国在同盟中的主导地位。
日本的退缩与同盟关系的裂痕
美国总统的表态和相关协议的签署,给了日本沉重一击。面对美国的明确诉求和不明确的安全承诺,日本政府迅速调整立场。11 日,日本官房长官在例行记者会上公开表态,重申日本将严格恪守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各项承诺,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同时表示日本政府今后将不再提及此前引发争议的挑衅言论。
![]()
这一转变意味着高市早苗此前的强硬立场彻底落空,其依赖美国支持挑衅中国的策略未能奏效。日本的退缩,反映出其在美日同盟中的被动地位 —— 既需要美国的安全保障,又不敢违背美国的经济诉求,这种两难境地使得日本在外交政策上难以保持一致性。
美日同盟的裂痕,并非首次出现。2017 年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让日本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计划遭受重创;2020 年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引发日本强烈抗议;2023 年美国推动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受资助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大先进产能,这一规定严重影响了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全球布局,让日本企业陷入两难。
![]()
除了日本,欧洲盟友也长期遭受美国的 “差别对待”。美国曾对欧洲钢铁、铝制品加征关税,引发跨大西洋贸易战;在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后,美国迅速向欧洲出售高价液化天然气,赚取巨额利润。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欧洲企业赴美投资,削弱了欧洲本土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这些行为都让美国的盟友逐渐认清,美国的 “安全承诺” 始终附加着经济条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