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这台取暖器还能用吗?"张雨萱看着客厅角落那台静默了一年的电暖器,心情复杂。
去年冬天,67岁的父亲张志远和64岁的母亲王美华就是在这台取暖器旁被发现的,两人安详地相依而逝。
医生说是一氧化碳中毒,一场意外夺走了两条生命。
一年后,当张雨萱终于鼓起勇气清理这台取暖器时,她在遥控器里发现了一张字条,那上面的内容彻底改变了她对父母死因的认知...
![]()
01
2022年12月的北方小城,寒风刺骨。
张志远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退休前,他在铁路局工作了35年,从普通工人做到了车间主任。
现在退休5年了,生活规律依旧没变。
他穿好棉衣,戴上老花镜,拿起布袋准备出门买菜。
"老张,今天买点什么?"王美华从厨房探出头问道。
"买点白萝卜炖排骨,天这么冷,得吃点热乎的。"张志远应道。
王美华点点头,又咳嗽了几声。
她在纺织厂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身体大不如前,特别是这个冬天,咳嗽得厉害。
"你这咳嗽老不好,要不去医院看看?"张志远关切地说。
"老毛病了,过几天就好了,别花那个冤枉钱。"王美华摆摆手。
张志远摇头叹气,知道劝也没用。
老伴就是这个性格,能省则省,从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
两人住在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里,是当年单位分的福利房。
房子虽然老旧,但收拾得很干净,处处体现着王美华的细心。
供暖效果不太好,特别是客厅和卧室,总是感觉有点凉。
张志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前几天,他专门跑了三家电器店,最后花800块钱买了一台电暖器。
"这台取暖器挺好的,省电还暖和。"张志远指着新买的设备对老伴说。
王美华看了看价格标签,心疼地说:"这么贵,早知道我多穿件衣服就行了。"
"身体要紧,钱没了可以再赚,身体垮了可就麻烦了。"张志远认真地说。
他们的独生女张雨萱在省城工作,是一家IT公司的项目经理。
雨萱已经38岁了,和丈夫李明结婚十年,有一个10岁的儿子叫小宇。
因为工作繁忙,雨萱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每次回来,都会劝父母搬到省城和他们一起住。
"爸妈,你们年纪大了,搬过来我们也好照顾。"雨萱总是这样说。
"我们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邻居都熟悉,搬过去人生地不熟的。"张志远总是拒绝。
王美华其实心里很想去,但看到老伴坚持,也就不再提这件事。
12月中旬,气温突然下降。
天气预报说最低温度将达到零下15度,这在当地算是比较严寒的天气了。
张志远开始频繁使用那台新买的取暖器。
每天吃完晚饭,两人就坐在客厅看电视,取暖器就放在旁边。
王美华的咳嗽越来越严重,有时候夜里都会被咳醒。
"要不明天去医院拍个片子?"张志远担心地建议。
"再等等吧,可能是天气太干燥了。"王美华依然不愿意去医院。
她心里其实有些担心,但更怕查出什么大病来。
家里的积蓄不多,女儿虽然工作不错,但在省城买房压力也很大。
她不想给家人添麻烦。
张志远看出了老伴的心思,也不再强求。
他默默在心里计划着,如果咳嗽再不好,就算硬拖也要带她去医院。
两人的生活依然按部就班。
张志远每天买菜做饭,王美华负责家务和洗衣。
取暖器成了他们的好伙伴,每天傍晚准时开启。
为了省电费,张志远总是定时开关,绝不浪费一度电。
"这电费一个月得多花多少钱?"王美华有时候会担心。
"能花多少?身体暖和了比什么都重要。"张志远安慰道。
邻居王阿姨经常过来串门,两家人关系很好。
"你们这取暖器挺不错的,我家也想买一台。"王阿姨羡慕地说。
"是挺好用的,就是美华总担心费电。"张志远笑着回应。
王阿姨是个热心肠,经常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用这种电器一定要注意通风,别在密闭的房间里用太久。"她叮嘱道。
张志远点头表示记住了。
![]()
他觉得自己还算细心,每次使用都会检查插头和电线。
王美华的身体状况让他越来越担心。
咳嗽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而且有加重的趋势。
有时候咳得厉害了,还会有一点血丝。
"美华,你这样下去不行,明天我陪你去医院。"张志远终于下定决心。
"再等几天吧,可能是最近天气太冷了。"王美华依然推脱。
她心里其实已经有些怀疑,但不敢面对可能的结果。
张志远无奈地摇头,他了解老伴的性格,强迫也没用。
只能暗暗祈祷,希望只是普通的感冒咳嗽。
12月20日,这是一个平常的周二。
天气预报说当天夜里会降温,最低温度零下18度。
张志远照常去菜市场买菜,王美华在家准备午饭。
"今天特别冷,咱们晚上早点开取暖器。"张志远提议。
王美华点头同意,她今天的咳嗽比平时更严重一些。
午饭后,两人照例午休了一会儿。
下午3点,雨萱打来电话问候父母。
"爸,妈的咳嗽怎么样了?"雨萱关切地询问。
"还是老样子,劝她去医院她不去。"张志远有些无奈。
"妈,你听电话。"张志远把手机递给王美华。
"雨萱啊,妈没事,就是有点小咳嗽。"王美华努力让声音听起来正常一些。
"妈,你们年纪大了,身体有不舒服一定要及时看医生。"雨萱叮嘱道。
"知道了,你工作忙,别总担心我们。"王美华安慰女儿。
02
通话结束后,王美华又开始咳嗽。
这次咳得特别厉害,张志远赶紧给她倒了杯热水。
"美华,明天无论如何都要去医院。"张志远坚定地说。
王美华看到老伴担心的表情,点了点头。
傍晚6点,两人吃完晚饭。
张志远按照惯例打开了取暖器,温暖的热风很快充满了客厅。
他们坐在沙发上看新闻,取暖器就放在不远处。
王美华裹着毛毯,感觉比平时舒服一些。
"这取暖器真不错,比空调还暖和。"她满意地说。
张志远微笑着点头,心想这800块钱花得值。
晚上8点,两人开始看电视剧。
王美华偶尔咳嗽几声,但精神状态还算不错。
张志远起身给她倒了杯蜂蜜水,希望能缓解咳嗽。
"老张,你也坐下休息吧。"王美华拍拍身边的位置。
9点半,电视剧结束了。
两人准备收拾一下就去睡觉。
王美华突然感到胸闷,呼吸有些困难。
"怎么了?"张志远立刻察觉到异常。
"可能是今天咳得太厉害了,有点喘不过气。"王美华扶着胸口说。
张志远赶紧起身要去关掉取暖器。
他走了两步,突然感到头晕,脚步有些不稳。
"我也有点不舒服。"他扶着墙壁说道。
王美华想要起身帮忙,但发现自己也很虚弱。
两人都意识到情况不对,但已经没有力气做出反应。
张志远努力想要走到窗边开窗通风,但双腿发软,只走了几步就跌坐在沙发上。
"美华,我们..."他想说什么,但声音越来越小。
王美华伸出手想要握住老伴的手。
两人相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不舍和爱意。
慢慢地,他们的眼皮越来越重。
取暖器依然在工作,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整个客厅里一片寂静,只有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
第二天早上7点,王阿姨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买菜。
她发现张志远没有按时出现,觉得有些奇怪。
在他们小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张志远的作息时间。
8点钟,王阿姨还是没有看到张志远。
她开始担心,决定去敲门看看。
"老张,老张!"她用力敲门,但没有任何回应。
王阿姨心里一沉,感觉可能出事了。
她立刻拨打了雨萱的电话。
"雨萱,你爸妈可能出事了,你快回来看看。"王阿姨焦急地说。
雨萱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一阵恐慌。
她立刻请假,开车从省城赶回老家。
路上,她不断地打父母的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两个小时后,雨萱赶到了小区。
她和王阿姨一起找到物业,要求开门检查。
物业经理犹豫了一下,但看到雨萱焦急的样子,决定配合。
门锁被打开的那一刻,雨萱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她冲进客厅,看到了让她永生难忘的一幕。
父母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相依偎着,仿佛在安静地睡觉。
但她立刻意识到,他们已经没有了呼吸。
![]()
"爸!妈!"雨萱冲过去大声呼喊,但没有任何回应。
王阿姨也跟了进来,看到这个场面,立刻报了警。
很快,警察和医生都赶到了现场。
经过初步检查,医生判断两人是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死亡。
取暖器还在工作,房间里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畅。
"应该是长时间在密闭环境中使用取暖器导致的。"医生解释道。
警察检查了现场,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取暖器本身没有质量问题,也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
这起事件被定性为意外事故。
雨萱跪在父母身边,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她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
昨天还在电话里和他们聊天,今天人就没了。
噩耗传开后,亲戚朋友纷纷赶来。
雨萱的丈夫李明带着儿子小宇也从省城赶了过来。
看到妻子憔悴的样子,李明心疼不已。
"雨萱,人死不能复生,你要保重身体。"他轻声安慰道。
小宇看到爷爷奶奶的遗体,吓得躲在爸爸怀里不敢出声。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冲击。
雨萱请了一个月的长假,专门处理父母的后事。
首先要联系殡仪馆,安排遗体处理和葬礼事宜。
她选择了当地最好的殡仪馆,希望能让父母走得体面一些。
接下来是通知各方面的亲戚朋友。
张志远的兄弟姐妹都已经年过六旬,听到消息后都很震惊。
王美华的娘家人也陆续赶来,大家都为这场意外感到惋惜。
"他们两个人感情那么好,能一起走也算是福气。"王美华的妹妹含泪说道。
雨萱听到这话,心里更加难受。
她开始自责,觉得是自己的疏忽导致了这个悲剧。
如果当时坚持让父母搬到省城,如果多回来看看他们,如果及时发现母亲的病情严重...
太多的如果让她痛苦不堪。
李明看出了妻子的心思,不断地开导她。
"这是意外,任何人都预料不到的,你不要自责。"他反复强调。
03
葬礼安排在一周后的星期六。
这几天里,雨萱开始整理父母的遗物。
她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两万块钱现金。
这些钱被仔细地用塑料袋包着,还附上了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着:"给小宇买玩具和学习用品用的。"
看到这张纸条,雨萱又一次泪如雨下。
父亲去世前还在为孙子着想,这份爱让她无法承受。
在母亲的针线盒里,她发现了一本手抄的菜谱。
上面详细记录了各种家常菜的做法,字迹工整,显然是花了很多心思。
菜谱的扉页上写着:"留给雨萱,希望她能学会做家常菜。"
这又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让雨萱感受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她翻遍了整个房子,试图找到遗嘱或者类似的重要文件。
但除了银行存折和一些证件,没有发现其他特别的东西。
父亲的银行存折显示还有十三万多元的存款。
这些都是两个老人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雨萱想起父母生前的节俭,心里更加难受。
他们为了给女儿留下更多的财产,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舍得花钱保养。
葬礼那天,很多人都来送两位老人最后一程。
张志远在铁路局的老同事们几乎都来了。
王美华在纺织厂的姐妹们也自发组织前来悼念。
邻居们更是全都到场,大家都对这对老夫妻的突然离世感到惋惜。
"他们是好人,没想到会这样走。"很多人都这样感慨。
![]()
雨萱在葬礼上发言,感谢大家对父母的关爱。
她的声音哽咽,几次说不下去。
李明在一旁紧紧握着她的手,给她力量和支持。
葬礼结束后,雨萱面临一个重要决定:父母的房子怎么处理。
有人建议她卖掉,毕竟在省城也用不上。
但雨萱舍不得,这里有太多关于父母的回忆。
最终,她决定暂时保留房子,定期回来打扫和维护。
取暖器和其他电器都还放在原地。
雨萱看到它们就会想起那个悲惨的夜晚,心里很不舒服。
但她又不敢随意处理,总觉得这些东西承载着父母的生活痕迹。
李明建议她把危险的电器处理掉,留下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雨萱点头同意,但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
她需要时间来接受现实,需要勇气来面对那些触景生情的物品。
办完所有手续后,雨萱开始处理父母的社保和医保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她了解到父母最近几个月的医疗记录。
让她意外的是,记录显示母亲半年前做过一次全面体检。
但具体的检查结果需要到医院才能查询。
雨萱心里有些疑惑,母亲从来没有提过做过体检的事情。
而且如果真的做了检查,为什么咳嗽这么严重还不治疗?
她决定等情绪稳定一些后,再去医院了解详细情况。
现在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面对生活。
2023年1月,雨萱回到省城恢复工作。
但她明显心不在焉,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同事们都很理解她的情况,尽量帮她分担一些任务。
公司领导也给她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允许她灵活安排工作时间。
雨萱变得格外关心家人的健康。
她开始频繁给公婆打电话,叮嘱他们注意身体。
每次电话都要询问各种细节,生怕出现任何意外。
李明理解妻子的心理,但也担心她过度紧张。
"雨萱,你不能总是处于恐惧状态,这样对你身体不好。"他劝导道。
小宇也明显感受到了家庭氛围的变化。
妈妈变得更加敏感,动不动就担心这担心那。
但他还小,不知道如何安慰妈妈,只能更加乖巧听话。
每个月,雨萱都会回老家一次。
她会先去父母的墓地献花,然后到老房子里打扫清理。
但她从来不敢在那里过夜,总是当天来回。
房子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让她想起父母,情感上难以承受。
前几次回去,她每次都会哭一场。
到了后半年,情绪逐渐平稳,但心里的痛苦依然存在。
客厅里的那台取暖器始终没有动过。
雨萱每次看到它都会避开目光,不敢直视。
李明曾经建议她把它处理掉,但雨萱一直没有行动。
她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个"罪魁祸首"。
工作上,雨萱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以前她一心扑在事业上,很少考虑家庭和健康。
现在她意识到,生命如此脆弱,很多东西都比工作更重要。
她开始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加班和应酬,多花时间陪伴家人。
公司的项目虽然繁忙,但她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9月份,雨萱得到了升职加薪的机会。
这在以前是她梦寐以求的,但现在她的心情很复杂。
父母已经看不到她的成功了,这种成就感变得很空虚。
她想起父母生前对她工作的骄傲,心里又一阵难受。
李明看出了妻子的心思,主动和她深入交流。
"你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你过得好,工作成功也是他们的愿望。"他分析道。
雨萱点头,但内心的空虚感依然存在。
她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工作的价值,以及如何平衡各种关系。
04
年底的时候,雨萱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她要在春节前后彻底整理父母的房子。
该保留的保留,该处理的处理,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
李明全力支持她的决定,认为这是她走出阴霾的必要步骤。
"我陪你一起去,小宇也可以帮忙。"他主动提议。
雨萱感激地点头,她知道自己需要家人的支持。
这一年来,她已经学会了面对现实,但还需要更多的勇气。
12月28日,雨萱一家三口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这一次,她下定决心要彻底处理掉那些让她痛苦的物品。
包括那台让她避而不见的取暖器。
雨萱一家到达老房子时,已经是下午两点。
房子里有些阴冷,一股陈旧的味道扑面而来。
小宇紧紧跟在父母身后,对这个地方既熟悉又陌生。
"妈妈,这里好冷啊。"小宇抱着胳膊说道。
李明立刻去检查暖气,发现管道里已经没有热水了。
雨萱在门口站了很久,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客厅。
一年没有人住,家具上积了厚厚的灰尘。
但所有东西都还保持着父母离世时的样子。
沙发上还放着母亲的毛毯,茶几上还有父亲的老花镜。
雨萱的眼泪差点又流下来,但她强忍住了。
"我们开始分工整理吧。"她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坚定。
李明负责整理书房和储物间。
小宇帮忙搬运一些轻的物品。
雨萱决定从卧室开始,那里的回忆相对没那么强烈。
她打开父母的衣柜,看到整齐摆放的衣物。
母亲的衣服都很朴素,但洗得很干净,叠得很整齐。
父亲的衣服大多是深色的,显得庄重而实用。
雨萱仔细检查每一件衣服,看看有没有什么遗留的物品。
在父亲的一件外套口袋里,她发现了一张医院的挂号单。
时间显示是去年11月份,科室是呼吸内科。
这证实了她之前的猜测,父母确实去过医院。
但为什么没有告诉她呢?
雨萱把这张单子收好,决定稍后到医院了解情况。
卧室的整理进展得比较顺利。
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被装进箱子里准备带走。
普通的衣物和用品准备捐赠给需要的人。
下午4点,雨萱开始整理客厅。
这是她最不愿意面对的地方,但也必须面对。
她小心地移动每一件家具,仿佛父母还在那里坐着。
沙发被搬开后,她发现了一些零散的物品。
有几颗咳嗽药片,有父亲掉落的扣子,还有母亲的发夹。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让雨萱更加难过。
她想象着父母最后那个夜晚的情景,心如刀割。
李明过来帮忙,看到妻子的表情,知道她需要安慰。
"雨萱,他们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他轻声说道。
雨萱点点头,努力控制住情绪。
客厅的整理比预想的要困难。
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回忆,让她不知道如何取舍。
最终,她决定保留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
比如父母经常坐的那张小凳子,母亲的针线盒,父亲的收音机。
其他的家具和电器准备找人处理掉。
晚上8点,第一天的整理工作基本结束。
三人在附近的餐厅吃了晚饭,然后回到酒店休息。
雨萱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白天看到的画面。
父母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让她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一早,他们继续整理工作。
李明负责联系废品回收的人员。
小宇在一旁玩耍,偶尔帮忙搬运一些小物件。
雨萱继续整理客厅的物品。
她发现了父亲的一本日记,记录着最近几个月的生活琐事。
日记里多次提到母亲的咳嗽,显示父亲的担心和无奈。
但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医院检查的内容。
这让雨萱更加困惑,决定一定要到医院了解真相。
下午,回收人员来了。
他们把一些旧家具和电器装车拉走。
房子里顿时空旷了很多,但也更加冷清。
雨萱站在客厅中央,看着几乎空荡荡的房间。
只有那台取暖器还孤零零地立在角落里。
这是她最后要处理的物品,也是最难面对的。
"雨萱,今天太累了,这个明天再处理吧。"李明建议道。
雨萱摇摇头,她知道如果今天不处理,以后可能更难开口。
"不,就今天把它解决掉。"她咬牙说道。
雨萱深吸一口气,慢慢走向那台取暖器。
一年来,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它。
取暖器静静地立在那里,表面积了一层灰尘。
从外观上看,它和普通的电暖器没有任何区别。
李明也走了过来,准备帮助妻子处理这个"心理障碍"。
"要不我们直接叫人拉走算了。"他建议道。
雨萱摇摇头,"我想检查一下它到底有没有问题。"
她觉得有必要搞清楚父母死亡的真正原因。
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也许可以为其他人避免类似的悲剧。
小宇好奇地围在旁边,他对这些机械设备很感兴趣。
"妈妈,这个机器怎么用啊?"小宇天真地问道。
雨萱的心一紧,但还是耐心地回答:"这是取暖器,冬天用来暖和房间的。"
05
她开始仔细检查取暖器的各个部件。
电源线没有破损,插头也很正常。
加热元件看起来完好无损,没有烧焦的痕迹。
外壳也没有任何异常,螺丝都拧得很紧。
雨萱越查越困惑,这台机器似乎完全没有问题。
李明建议:"要不找个专业的维修师傅来看看?"
"我再仔细检查一下。"雨萱坚持自己动手。
她拿起取暖器的遥控器,想测试一下各项功能。
遥控器的外观也很正常,按键都很灵敏。
但当她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重量有些异常。
"这个遥控器怎么这么重?"她疑惑地说。
李明接过来掂了掂,"确实比一般的遥控器重一些。"
雨萱想起父母生前经常使用这个遥控器。
也许里面的电池型号特殊,或者有什么其他原因。
她决定打开后盖看看。
当她旋开螺丝,打开遥控器后盖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
里面除了两节电池,还有一张折叠得很小的纸条。
纸条被塑料袋仔细包裹着,明显是有意放在那里的。
雨萱的手开始颤抖,一种不详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颤抖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张纸条,展开后看到的内容让她彻底震惊了。
这竟然是父亲张志远的笔迹,而纸条的内容更是让她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