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话音刚落,全球都竖起了耳朵,一个 1250 亿美元的大基金,只靠东道主自掏腰包 10 亿启动,剩下 1240 亿要靠 “国际朋友” 们凑齐,中国支持吗?原则上没问题,但钱得发达国家先掏。
这不是简单的 “你出点我出点”,而是一场关于气候账单的全球博弈。贝伦的雨林遮不住会议桌上的现实碰撞:谁该出钱?谁有义务?谁在打太极?这场于 11 月 10 日至 21 日召开的 COP30,刚好把这些问题甩到了全世界面前。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其本就肩负着将 “1.5 摄氏度目标” 从科学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的重任,而巴西抛出的基金计划,让气候资金这一老难题再度成为焦点。
![]()
1250 亿的理想,10 亿的现实
巴西这次是认真的,COP30 选址亚马孙雨林腹地的贝伦市,本身就带着 “地球之肺” 的象征意义,东道主不光喊口号,还真掏腰包。巴西总统卢拉在大会前宣布,正式启动 “热带森林永久基金(TFFF)” 并注资 10 亿美元,这个由巴西在 2023 年首次倡议的项目,目标直指 1250 亿美元规模,旨在保护全球热带森林,每年拿出 30 亿支付给那些真正守护森林的人,比如原住民和地方社区。
基金的设计也有点门道:250 亿靠捐赠,剩下 1000 亿靠投资,再组合出一套 “以林养林” 的绿色金融模式,通过主权资金与私营部门贡献结合,根据各国热带森林保留面积提供年度激励。但问题是算盘打得响,钱从哪来?目前已经有了 55 亿美元的承诺,听起来不少,实则连总目标的零头都不到。法国、葡萄牙、印尼、挪威都捐了点,但远远不够填这个口子。
![]()
巴西财政部长阿达明知这事难办,但还是希望能在自己当 COP 主席的这段时间,至少把承诺金额推上 100 亿,他说得也实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自己也花了两年才凑出第一批资金。” 这话一出暗示已经很明显了 —— 别光让我们唱主角,其他国家也别光鼓掌,该掏钱的赶紧掏。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与 “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 协调会等预热会议上,巴西代表团多次释放信号,希望主要经济体能主动承担更多出资责任。
中国表态
巴西当然希望中国能多出点力,毕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在气候合作中的行动力有目共睹。但中国的回应一如既往地清晰:理念支持没问题,钱的问题得先看发达国家的态度。
![]()
中方代表的立场没有绕弯子,直接抛出了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这不是中国自己定的规矩,而是联合国早在 1992 年就写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准则,其本质是气候问题大家都得管,但不能搞一刀切,历史排放多、经济实力强的国家,理应承担更重的责任。
发达国家工业革命起步早,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反观发展中国家,很多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部分地区连基本用电都还没普及,减排成本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不可能和欧美一个标准去减排。
![]()
数据最有说服力,从工业革命到 1950 年,发达国家贡献了全球 95% 的二氧化碳排放,即使到 2000 年,这一比例依然高达 77%。这笔历史旧账,发达国家至今没还清,却常常在气候会议上试图模糊责任边界,甚至转身要求发展中国家 “加大减排力度”。
这种回避责任的操作,中国可不吃这一套。中方在 “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 协调会上明确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出资应建立在发达国家充分履约的基础上,这既是对公约原则的维护,也是对全球气候治理公平性的坚守。
![]()
发达国家的空头支票,谁还敢信?
中国强调 “先看发达国家履约” 并非无的放矢,回顾气候资金承诺的兑现历史,发达国家的表现实在难以让人信任。
早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发达国家就拍着胸脯承诺,要在 2020 年前每年拿出 1000 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现实却是一拖再拖,年度资金规模年年凑不到承诺标准。
![]()
根据 OECD 的统计数据,2016 到 2022 这七年间,发达国家总共才动员了 5793 亿美元气候资金,平均一年还不到 830 亿,直到 2022 年才第一次勉强达到 1159 亿的承诺标准,距离 “每年 1000 亿” 的目标已拖延了两年。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 COP29 上,各国又画了更大的饼:提出到 2035 年每年至少提供 3000 亿气候资金,甚至喊出了每年 1.3 万亿美元的融资目标。听着很美,但照此前的履约效率推算,恐怕 2035 年到来时,这些承诺仍会是一笔糊涂账。
![]()
更令人诟病的是,部分发达国家还在资金统计上玩 “文字游戏”,将一些常规的发展援助资金、商业贷款等混入气候资金范畴,实际新增的专项支持极为有限。这种 “凑数式出资” 让发展中国家寒心,也让国际社会对气候资金的可信度产生质疑。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对这类基金项目总是 “支持理念、谨慎出资”,不是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是不想在发达国家逃避义务的情况下充当 “冤大头”。要是发达国家自己都不愿意兑现承诺,那发展中国家凭什么抢着掏腰包?
![]()
中国不是喊口号,是干实事的
在强调原则的同时,中国在气候行动上从来都是干实事的。就在 COP30 开幕前几天,中国发布了新版《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给出了真金白银的减排计划,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担当。
这份白皮书最引人注目的突破,是减排目标从 “相对量” 转向 “绝对量” 控制:明确到 2035 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比峰值下降 7% 到 10%。
![]()
这是中国第一次放弃仅看碳强度的传统模式,直接设定总量减排目标,标准一下子抬高了几个台阶,背后需要的是产业结构、能源体系的全方位变革。
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目标同样震撼,到 2035 年,中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 2020 年的 6 倍,总装机力争突破 36 亿千瓦。这是什么概念?2020 年中国风电和光伏总装机约 5.3 亿千瓦,6 倍增长意味着届时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相当于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总和,这无疑是一场国家级别的能源革命。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已规划在 “十四五” 至 “十六五” 期间,累计投入超 10 万亿元人民币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与技术研发。
![]()
中国的担当不止于国内,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层面,也在为 “全球南方国家” 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通过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已与 40 多个国家签署绿色发展合作协议,累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超 300 亿美元绿色贷款,帮助建设了超过 100 个新能源项目。
在非洲,中国援建的光伏电站解决了数百万人口的用电问题;在东南亚,中国技术支持的风电项目有效降低了当地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些行动都比空洞的承诺更有说服力。
![]()
气候治理的关键考题
所以当巴西来寻求支持时,中国没有拒绝,只是明确了原则:支持你搞基金,但这个锅不能全让发展中国家背。发达国家得拿出真金白银,别再搞文字游戏。
从基金设计来看,250 亿捐赠部分本就该以历史责任国为主力,1000 亿投资部分也需要发达国家通过政策引导私营资本入场,巴西 10 亿启动资金已展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诚意,接下来就该看发达国家的行动。
![]()
基金能不能成,关键不是中国出不出 10 亿,而是发达国家愿不愿意还账、愿不愿意带头做事。COP30 期间,“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 集团已联合向发达国家提出明确要求,呼吁其在本次大会期间兑现历史承诺,将未足额拨付的资金尽快补齐,并为热带森林永久基金提供至少 50% 的捐赠资金。如果发达国家还在拖,中国支持再坚决,也很难让项目真正跑起来。
全球气候治理从来不是单一国家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各国基于公平正义承担相应责任。巴西的 10 亿启动资金是一个积极信号,中国的原则性支持是对治理逻辑的校准,而发达国家的履约态度,则将决定这场 “地球之肺” 保卫战能否真正落地。
![]()
气候账单已摆在桌上,谁该埋单,答案早已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里,更写在历史排放的账本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