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华佗在世时,曾说过一句令医家震惊的话:"肝郁之症,十人九误。寻常医者只知调肝,却不知病根所在。"这句话让无数名医困惑。
临终前,他将一册医案传给最得意的弟子,说:"此乃治肝之真谛,需得其人而传。"
这个秘密,直到那个雪夜才被揭开。
![]()
寒冬时节,洛阳城内飘着零星细雪。城东一处幽深的医馆内,几名医者正在分拣新到的药材。铜炉中的炭火正旺,檀香袅袅升起,驱走了几分寒意。
"最近求诊的病人,大半都有肝郁之症。"年轻医者陈扶摆放着一包紫菀,眉头微蹙,"开了常用的疏肝方子,却总是难见成效。"
"确实如此。"大弟子弟子王明放下手中的铜秤,神情凝重,"前月那位吴府的夫人,服用柴胡汤已有数月,病情不但未愈,反倒日渐消瘦。"
"我见她昨日来复诊,面带菜色。"一旁的顾平接话道,"说是寝食难安,日日烦闷,连针线女红都提不起精神了。"
正说话间,外院传来匆促的脚步声。老仆赵福推门而入:"几位先生,老爷命你们即刻去偏厅。"
众弟子面露讶色。华佗素来专注钻研医理,鲜少在夜幕降临时召集众人,今日如此反常,定有要事。
推开偏厅的门,一缕沉香悠然飘来。室内陈设简朴,几案上摊着数册医书,青铜灯火摇曳。华佗正专注研读一册泛黄的医案,听见动静才抬起头来。
"近来看诊,可有什么特别之处?"华佗放下手中的医案,目光依次打量着每位弟子。
王明上前一步:"回禀师父,最近发现一个异常现象。许多肝郁之症的病人,用了寻常疏肝解郁的方子,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更加难受。就像吴府夫人..."
"吴夫人的病情为师未已知。"华佗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积雪覆盖的药圃,"这样的病例,近年来越发常见。"
"弟子不明。"陈扶谨慎地问道,"《黄帝内经》有言:'肝气郁结,当以疏之',难道此理有误?"
![]()
华佗转身,神色严肃:"医书之言自有其道,只是后人对'郁'字的领悟,恐怕太过肤浅。"
"且看,"华佗示意弟子们近前,"我们一同研究这几个病案。"
第一个病案讲的是个绸商,因生意亏损,郁结难舒。服用柴胡疏肝散后,旬日即愈。第二个病案则是个书生,终日伏案,心绪不宁,用药后反觉胸闷气短。
"这两个病案,有何差异?"华佗问道。
弟子们苦思冥想,却难以参透其中玄机。
"我且问你们,"华佗忽然转语,"这些病人的饮食起居,可曾细细问过?"
"这......"众弟子一时语塞。在他们看来,肝郁之症与饮食似乎关系不大。
华佗走到药架前,手指轻抚一排排药材:"如今世道与古不同。富贵之家,终日筵席;读书之人,久坐少动。表面观之是肝气郁结,实则......"
话未说完,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赵福慌忙闯入:"老爷,魏府来人了!说魏大人旧疾发作,请您即刻前往!"
华佗轻叹一声。魏大人的病症他已医治一载有余,却始终未能断根。
"尔等随我同去。"华佗一边收拾药囊一边说道,"正好让你们亲见这病症的真正根源。"
雪夜中,一行人快步赶往魏府。路上,华佗继续与弟子们探讨着肝郁之症。
"这些年,我察觉到一个规律。"华佗的声音穿透风雪,格外清晰,"凡是肝郁缠绵不愈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是什么共同之处?"弟子们急切地追问。
华佗刚要开口,魏府已在眼前。府门大开,管家迎上前来:"华神医,您总算到了!大人难受得很,还请速去看看。"
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内室。魏大人倚在紫檀木榻上,面带菜色,手按胸腹。
"又是旧疾发作?"华佗坐下为其诊脉。
"正是,"魏大人气息微弱地说,"昨日还觉安适,今早用过早膳后,就觉胸闷难当,比往常更甚。"
华佗沉吟片刻:"昨日可是服用了疏肝的汤药?"
![]()
"正是。"一旁的小厮答道,"太医开的柴胡加龙骨汤,大人服后本觉舒适,谁知今日反倒加重了。"
华佗转向弟子们:"你们都听清楚了吗?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他又转向魏大人:"近日饮食可有变动?"
"回华神医,"小厮道,"大人这两日胃口渐开,今早还用了些鹿肉和烤鸭。"
华佗微微颔首,对弟子们说:"这些细节都要谨记。"
为魏大人开过方子后,华佗带着弟子们返回医馆。夜色已深,雪却下得更急了。
"今日所见,你们可有所悟?"华佗坐于案前,看着围坐的弟子们。
"弟子有疑惑,"陈扶说道,"魏大人服用疏肝之药后本已转好,为何今日又突然恶化?"
"这正是关键所在。"华佗从书架上取出一册古旧医案。
"治肝之症,人人只知调肝,"华佗凝视着眼前的弟子们,神情肃穆,"我行医数十载,终于明白:肝郁频发,根源在于诸位都忽视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窍。"
"还请师父指教。"大弟子弟子王明恭敬施礼,"难道治肝之症,不该以肝为本?"
华佗轻轻抚摸着手中发黄的医案:"正是这个观念误了天下人。脾胃二字,才是化解之本。然而用之不当,反会贻害无穷。"
"请师父明示,究竟该如何用?"众弟子屏气凝神。
华佗目光炯炯:"此法看似平常,实则玄妙。若能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