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记者 马梦妍
今年杭州的夏天特别漫长,在许多户外工作者选择错峰作业的时刻,有一个娇小的身影,却总是定时出现在几十米高的楼顶。
“9·18”防空警报试鸣日到来前,国动人忙得不可开交——市国动办预警应急科科长庄凌艳和小伙伴们一次又一次爬上高楼,集中巡检全市千余台防空警报器,确保警报系统能安全、有效运行。
攀高与遁地,分别指向国防动员指挥通信建设的两个“专业战场”——高空设备巡检和地下坑道维护。20多年来,庄凌艳始终奋战在国防动员第一线,参与国防动员指挥通信、指挥工程运行管理、早期坑道工程建设管理和全市防空警报体系建设等重要工作,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超10万平方米“地下长城”有了数字档案,杭州国防动员指挥通信能力建设层级一路跃升,为守护一方平安筑牢了坚实地基。
攀高遁地为城市人防安全网“做体检”
国防动员指挥通信能力建设的工作范围有多广?庄凌艳办公室里的两件常用“装备”可以替她作答。“一双手套,上高楼巡检时防滑隔热;一双中筒雨靴,下坑道巡检设备时更是刚需。信号设施在哪,我们维护的脚步就得到哪。”
每年的“5·12”“9·18”全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庄凌艳精心“照护”过的警报装置都会准时响起。为了确保这关键的三分钟“零秒误差”,庄凌艳带领专业技术团队,顶着酷热的户外高空环境,凭借娴熟的实操本领和丰富的专业经验,逐一排查隐患,确保全市警报鸣放实效。
而国防动员指挥通信能力建设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在于深埋于山体、地下的战备人防工程。庄凌艳形容它就像一道“地下长城”,迂回曲折,构成了城市综合防护的坚固防线。
尤其她所在的单位,负责管理维护的地下坑道工程占地超过了10万平方米,属于杭州城区的核心地带——“每天都要巡查,看工程结构是否完好、出风口是否通畅,雨季还要额外关注坑道渗水、地下设备的受潮情况等。”为了做好这些人防设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信专业出身的庄凌艳,刻苦研究有关配电、通风、排水、通信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理论,记满了6本厚厚的笔记,成长为业务能手。
20多年巡检工作,阴暗潮湿、蛇虫为伴的艰苦环境却从没劝退过这位坚韧的姑娘。“好消息是,经过多年维护管理,那些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坑道工程,不仅没落后,还发生了质的改变。”这是一段漫长的改造之路。这些年,庄凌艳和同事们从原始地下环境着手开始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我们负责的坑道工程和防空洞,已大部分贯通照明、排水、通信‘三张网’,为今后的巡检工作创造了许多便利。”
如今再回想起初入行时带着记录仪器、穿梭在山间地下的日子,庄凌艳表示,一切辛苦都值得,“这里是我国防梦的起点,也是整个城市国防安全的基石。”
借数字之力织密国动体系建设“安全网”
除了为人防设备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庄凌艳还与其他业务骨干一起,逐步搭建起国动体系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夯实了城市国防事业的数字“地基”。
过程中,她深度参与“省—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四级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网络体系搭建以及地下坑道的三维测绘工作等,不仅为运维工作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维护管理体系和作业规程,还让10余万平方米坑道工程有了“电子档案”。“从此以后哪怕是新手,也能像翻病历一样检索设施设备的维修记录等,对有效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提高工程战备价值都有很大的帮助。”庄凌艳介绍。
这道数字“安全网”,也同样延伸到了地上的防灾警报信号体系搭建。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杭州的防灾警报试鸣声传到了更多更远的地方,户外大屏、地铁和公交的数字电视屏幕,甚至楼宇电梯里,也都能看到持续滚动的警报试鸣信息。“比如在市中心的户外大屏前,我看到一位大伯在警报声响起后自觉驻足默哀,感染了不少路过的游客。”那一刻,她也深深地被打动了,深感自己工作意义之重大。
“这也是杭州警报数字化建设成果的体现,今年我们的预警信号已经能实现全市覆盖。20多年过去,我们将杭州数字化发展的活力注入到国防动员指挥通信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虽然未来还有很多技术壁垒等待着我们突破,但我热爱着这份事业,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青年理解、支持并投身国防动员事业,奉献青春力量。”屏幕前属于国动人的数字征程还在继续,而庄凌艳的笑容越发灿烂。
来源:杭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