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人配送车的春天终于来了。资本蜂拥,订单爆表,车辆开进了大街小巷,快递小哥看了都要皱眉。但热闹归热闹,问题也不少:技术上还在打补丁,法规像没写完的说明书,公众对路上跑的“铁皮盒子”半信半疑。一边是融资百亿的狂欢,一边是路权、合规、安全的现实拦路虎。这个行业,看上去很美,但它的终点,真的清晰吗?
![]()
光看数字就知道,这不是小打小闹。2025年前十个月,无人配送车领域融资接近百亿人民币。新石器一口气完成了10亿元C+轮和6亿美元D轮;九识智能、白犀牛、主线科技也纷纷跟上。资本像是终于等到了“自动驾驶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钱投进去,关键看“车跑出来”。9月,新石器和九识智能各自宣布交付量突破1万台,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原本做智驾系统的玩家也开始自己造车,行业从“谁在PPT里画得好看”变成了“谁能交得出真车”。
最扎眼的,是价格。2021年,一台无人配送车动辄30万起步,2025年跌破10万元,降幅高达80%。新石器的X3和X6车型,售价分别是11.55万元和12.51万元,含服务。这可不是“压缩配置”的套路,而是真刀真枪地把成本打下来了。
而且这钱不是白砸的。中国邮政一口气租了7000辆无人车,中通上路的超过3000辆,一天能跑出20万件快递。从生鲜到医药,从快递到工业配送,应用范围已经从园区走到了城市角落。
表面看,这像是行业的“高光时刻”;实际上,这是一次“集体押注”——赌的不是眼前,而是未来能不能真正跑起来。
![]()
资本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也精得很。他们看重的是“规模化”,可一旦开始跑量,就暴露出那个老问题:技术到哪了?
别看无人配送车写着“L4级自动驾驶”,但绝大多数还是跑在限定区域、限定线路。打比方,它们更像是“轨道上的公交车”,不是“随叫随到的出租车”。一旦脱离熟悉路线,算法就开始“发呆”,障碍识别、紧急避让、雨雪天气的应对,全是考验。
更现实的是法规。全国推行无人车的政策确实开始铺开,但“能不能上路”“谁来负责”“撞了算谁的”这些关键问题,很多地方还是模糊地带。别说全国统一,就连城市之间的口径都不一样。今天北京能跑,明天换到广州还得重新报批,不光费时费力,还拖慢了商业化节奏。
公众的接受度也没想象中那么高。你让一辆没司机的铁壳子在小区门口停下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它会不会撞人?”而不是“它送来的快递到了没?”对它的好奇远大于信任,这种心理门槛,短时间内很难跨过去。
这也是为什么专家纷纷表示,2025年虽然是无人配送车的“商用元年”,但真正的竞争,不在谁跑得快,而在谁跑得稳。这场比拼,不是看谁先出发,而是看谁能扛过下一个十字路口。
当下这个市场,像极了早期电动车行业:一边是疯狂融资,一边是政策试水,一边是公众观望。电动车能跑出来,是因为有了“国标”,有了“补贴”,有了“特斯拉效应”。无人配送车要复制这条路,至少得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路权。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无人车就永远是“临时嘉宾”,而不是“正规选手”。
第二,技术长尾。99%的路况能应付,不代表最后1%就不重要。真正的商业化,一定要能应对极端场景。
第三,生态协同。不是一家车企能吃下全局,地图、感知、调度、服务,每一环都得跟上,不然就是“光有车,没地方跑”。
第四,社会接受度。这不是靠广告能解决的,而是靠一次次稳定交付、一次次安全保障建立起来的信任感。
新石器、九识、长久物流这些玩家已经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要走的,是更长的“合规之路”。车能跑没用,能合法跑、安全跑、大家敢坐,才是真正的赢家。
当无人配送车穿梭在城市的最后一公里,看起来离科幻不远了。但真正的未来,不是速度多快,而是规则、技术、信任能不能一路跟上。这条路,资本开始下注了,车也开动了,问题是:谁能跑到终点?谁又会半路熄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