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清晨,地铁车厢里人潮涌动,你困倦地握着手机,屏幕上滑过别人晒出的升职加薪、买车买房、环游世界的照片,心里突然一阵焦虑。
再看看自己,加班加点却攒不下钱,努力生活却看不到未来的方向。你忍不住怀疑,那些被世俗定义为“成功”的路,真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吗?
这时,你会想:不如,躺平算了吧。可你知道,真正的放弃并不容易。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一种观念,就是要想成功,就得不停地往上爬,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工牌上印上更响亮的职称。
身边总有声音在不停地提醒你:你不能停下,你看,别人已经走在你前面了。
如果你也曾陷入到这种“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痛苦情绪中,那么,你一定会对今天路sir要分享的这本《刀锋》产生强烈的共鸣。
《刀锋》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
毛姆是谁?如果你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大概还记得那个为了艺术抛妻弃子、孤身前往南太平洋的疯子画家。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文艺,实则犀利冷酷。
而《刀锋》恰恰相反,它的名字像一道锐利的寒光,讲的却是一个关于顿悟和超脱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拉里的年轻人。他是一个退伍的美国飞行员,原本即将拥有美好生活的一切,比如爱情,婚姻,事业,金钱,人脉,机遇,地位……可他却彻底躺平了。
彻底到什么程度呢?婚不结了,工作不要了,钱和名声都随它去吧。
他跑去巴黎住贫民窟,在图书馆看哲学书,在咖啡馆打零工,穿着破衣服四处旅行,甚至远赴印度,在恒河边冥想打坐。
![]()
这本小说出版于1944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是西方人在经历一战以后再一次陷入精神危机的时刻。
纳粹的暴力、战争的重演、大屠杀的残酷、极权统治的阴影……全都在摧毁西方人对人类文明的信念,也让他们再也找不到生而为人的意义。
恰恰在这个时候,毛姆让拉里从东方带回一种睿智而宁静的思想,帮助人们寻找灵魂的安顿、精神的解脱。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带来反思:
如果人类不那么狂热和自私,不那么执迷于现实的利益和物质的欲望,而是像拉里那样,能够在过去的战争和痛苦里汲取经验,走上另一条路,那么二战是不是有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关于“刀锋”这个名字,它其实来自印度教经典《奥义书》中的一句话:“通往救赎之路,像刀锋般狭窄而陡峭,只有少数人能走得过去。”
而拉里,就是那个踏上刀锋之路的人。他不是哲人,不是圣徒,而是一个在迷雾中不停摸索和试探的普通人。他会犯错、会迷茫,但他始终坚持着那一点绝不妥协的信念。除了成功,生活应该会有更深的意义。
今天的我们,也许不会像拉里那样,为了人生的意义,远赴印度求道。
但我们同样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怀疑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必那么“卷”,是不是“躺一躺”其实也无所谓?在世俗的成功之外,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一种既不要被潮流吞没、又不会违背内心的方式去生活呢?
这正是《刀锋》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部宗教小说,也不是励志故事,更不是灵修手册。
它没有教你应该如何生活,而是描写一个人如何一步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它也许不能给你答案,但它能陪你一起重新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就让我们跟着拉里的脚步,走一段孤独却丰富的旅程。看看他放下了什么,又找到了什么。
1.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
在常人眼中,拉里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年轻人。
他举止优雅,性格温和,有着令人钦佩的教养与思维。他年纪轻轻便在一战中服役,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当他毫发无伤地退伍归来,这几乎就像是他从死神手中赢回了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是个富家千金,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尽管拉里现在还没有工作,但美好的前途已经在向他招手。
因为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是美国上流社会的权威人物,他对拉里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人颇有好感,愿意为他在事业上铺路,甚至已经帮他精心安排好了一份证劵行工作。
对拉里来说,美好的爱情,体面的工作,光鲜的身份地位,都是他唾手可得的。
![]()
但拉里却拒绝了所有人给他安排的人生剧本,他说:“我想……不工作,去巴黎住一年。”
这个决定,震惊的不只是看好这个年轻人的长辈们,还有渴望跟他一起幸福生活下去的未婚妻。伊莎贝尔急得都忍不住哭了,苦苦劝说:“一个人总得工作,拉里。这是做人的问题。”
然而,爱情也无法改变拉里已经下定的决心。所有人都觉得拉里疯了。但拉里其实早已想得很清楚:他并非不爱伊莎贝尔,也并非不懂得现实生活的规则。但他依然坚定地脱离了世俗的一切安排和期待。
是什么让拉里如此决绝?其实答案并不难猜。
“死者死去的样子看上去是多么的阴沉啊。”这是拉里某天突然说出的一句话,令伊莎贝尔感到恐慌。
伊莎贝尔问:“你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拉里苦笑着说:“就是这个意思。当你一个人在天上飞的时候,你会有很多时间思考。于是很多怪想法就会冒出来。”
原来,在拉里担任飞行员期间,他有一个好朋友帕特西。在一次飞行任务里,为了救拉里,帕特西开着飞机冲向德军,把所有的弹药扔了出去,让拉里得以逃脱。而他自己的飞机却在那场战斗中中弹坠毁。
“他就这样死了。不过二十二岁。”
拉里讲述的语气很平静,但他的脸色惨白。帕特西死去的那一幕,是他最痛苦也最无法忘记的回忆。哪怕战争早已结束,拉里也从来没有真正从这件事中走出来。
![]()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不只是子弹的威胁和死亡的恐惧,更是信念和意义的崩坏。
当你亲眼目睹最亲近的朋友用这么惨烈的方式死去,当你看到人类像蝼蚁一样为了毫无意义的战争牺牲,人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就成了你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拉里说:“你没法儿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人生其实只是一场稀里糊涂的悲剧?”
拉里没有找到答案,但他知道,如果现在他假装这一切从未发生,浑浑噩噩走上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路,他的内心会一辈子得不到平静。他不愿意将生命重新投入到工业社会的逻辑中。
他嘲讽地说:“阿穆尔和斯威夫特公司会做出更多更好的罐头,福特会造出更多更好的汽车,而人人都会变得越来越有钱。可碰巧,我对钱不感兴趣。”
在那个以资本和拜金为中心的美国社会里,拉里简直就是莫大的异端。
他不反对别人追求物质和财富,但他知道那不是他的答案,他想要的是心灵的自由。在拉里的世界里,人生不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计划,而是一场关于存在和意义的探索。
他不想重复社会给他安排的剧本,他要走自己的路。而这份决心,是从战争和死亡的经历里诞生出来的。
拉里寻找精神世界的第一站是巴黎,他会有什么经历呢?
![]()
作者: [英]毛姆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内容编辑:凉三
配图: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