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省委政法委“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主题直播昭通专场拉开序幕。直播穿越乌蒙山脉,深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一线,全景式展现昭通以综治中心为载体、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近3个多小时的直播,既有真实案例的温情讲述,也有机制创新的深度解读,还有群众对“家门口解忧站”的由衷点赞,“进一家门、解百家难”的治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是扎西会议的红色热土,也是多民族聚居、社会结构多元的地区。面对复杂社情,全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社会治理网络。目前,1个市级、11个县级、150个镇级、1407个村级综治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并向社会公示,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
四级综治中心:群众身边的“一站式”解纷平台
“过去老百姓有了纠纷,常常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可能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好了,只要走进综治中心这扇门,就有人负责帮到底。”昭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曾武红的这句话,道出了综治中心设立的初衷。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资源整合与机制重塑的深层变革。昭通将综治中心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将其写入工作报告,明确推进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建立“排查—研判—化解”闭环机制。
“我们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人社、住建等职能部门‘拢’在一起,专门帮群众调解纠纷。”曾武红介绍。如今,各级综治中心普遍设立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和指挥调度区,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流程办理、一揽子解决问题”。
永善县一名李姓市民因遗产继承纠纷求助综治中心,从登记到调解成功仅用半天时间。“办事效率高,不用来回跑,我很满意。”当事人连连称赞。今年1至9月,全市共化解矛盾纠纷27402起,命案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下降,证明综治中心取得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为确保运行规范,昭通按照“五有”目标——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推进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在永善县,综治中心除常驻的6家单位18名工作人员外,还有12家轮驻、40家随驻单位及10个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动态参与,形成“综治搭台、部门唱戏”的协同格局。今年以来,已化解跨区域、跨行业,历时10年以上的复杂纠纷31件。
法官入驻成绩亮眼。永善县人民法院派出8名法官常驻中心,每起分流案件均有法官指导调解。6月以来,中心组织调解69件,分流65件,全部实现专业支撑。此外,6名公益律师和3名心理辅导师提供法律援助与情绪疏导,服务群众20余人次。
“七项机制+网格治理”:打造矛盾预防化解新格局
昭通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双轮驱动。同时,依托科学划分的3.07万个基础网格和15.12万个微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6.79万人、微网格员18.3万人,织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群众可通过线下综治中心、“云综治”小程序或联系微网格员3种方式反映诉求,所有事项承诺“24小时内必有回应”,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大关县悦乐镇党委书记顾亚玲介绍了当地的“三心”治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为“中心”,多元解纷为“重心”,共治共享聚“人心”。该镇连续10年实现命案、个人极端事件、较大群体性事件“零发生”,昔日治理痛点正转化为幸福落点。
“对来访群众,我们落实进门‘四个一’: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颗耐心、一份详录。”顾亚玲说,“我们让群众从进门起就感受到尊重与关怀。”
镇雄县建立“村周过筛、乡镇半月会诊、县级月分析”三级研判制度,通过提示、催办、督办、反馈等环节,实现矛盾纠纷全程跟踪、挂单销号。林口乡综治中心创新设立“石榴籽调解室”,吸纳懂民族语言、晓风俗习惯的老干部和民族代表,用“拉家常”方式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一碗茶解心结、一席话化干戈”。
南台街道文卫社区成立“银发调解室”,9名退休干部发挥政策熟、民情清的优势,在楼栋间化解邻里摩擦,既破解人才短缺难题,也架起代际沟通桥梁。
各地综治中心结合实际,探索出多元解纷路径。
永善县推行“包片联系、责任到人”机制,常驻人员分片联系16个乡镇,每月随机抽查3至5个进行点评,推动工作落地。同时建立“网格初解、村级基本解决、乡级全面解决、县级兜底解决”的四级闭环机制,配套“云综治”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联动。
大关县悦乐镇打造“无讼悦乐”品牌,设立法官联络站和远程调解室。当事人扫码即可使用微信小程序或智能电话终端参与调解,全程语音辅助,无需注册,实现“指尖调解、云端和解”。
家事调解:法理之外更有温情
“法律判得了清楚是非,却判不了亲情的修复。”鲁甸县人民法院茨院法庭庭长叶丹感慨。这位“全国家事审判先进个人”见证了许多家庭因调解而重归于好的故事。
鲁甸县人民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拆除传统高台审判席,改设圆桌调解室,营造平等缓和氛围。今年,茨院乡综治中心设立专业心理疏导室,邀请心理咨询师介入家事案件调解。
在外务工的张某通过监控发现孩子放学无人照看,妻子李某失联。回家后又见孕检报告,情绪激动欲报复。微网格员迅速上报情况,综治中心立即入户普法劝导,并协助寻找李某。最终查明,李某并未出轨,而是为补贴家用值夜班。调解员罗章荣主动与其同住交流,解开误会。在法庭与司法所的联合调解下,夫妻和好如初。
昭阳区环城北路社区处理过一起棘手的继承纠纷。刘大爷去世后留下待拆迁房,5个子女为补偿款争执不休。大女儿认为父亲口头承诺给小弟不公平,二女儿强调自己尽孝多应多分,小弟坚持按“遗言”执行,其余子女各执一词。
社区综治工作人员胡馨文回忆,他们采取“背对背”沟通稳控情绪,反复核实事实后制定分配方案,历经15天调解,5兄妹终于达成一致。
“综治中心播下‘情理法’的种子,终将开出‘真善美’的花。”叶丹说。
记者视角看变迁:平安昭通入画来
云南法制报记者作为长期关注基层治理的一线观察者,在直播间分享了所见所感。
在多次深入昭通的采访中,记者见证了综治队伍不断壮大、机制持续优化的过程。四级联动、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守护着乌蒙大地的安宁。
综治中心,不只是一个办事窗口,它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红色热土上的生动实践,是连接党心与民心的温暖桥梁。从“九龙治水”到“一网统管”的机制变革,从“事后处置”到“源头预防”的理念跃升,无数基层工作者俯身倾听、用心服务,让“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这句简单的话语,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共识。它承载着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诠释了综治中心存在的最大价值——不仅是化解矛盾的平台,而且是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纽带。
直播虽已落幕,但昭通各级综治中心服务群众的脚步不会停歇。下一步,昭通将持续推进信息化平台升级,强化风险预警与数据分析能力,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转变。未来,这些乌蒙山里的“解忧驿站”,必将为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昭通智慧”与“昭通力量”。
记者 郭婷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