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二月的清晨,小巷里突然响起密集枪声,张克寒倒在青苔墙边,临终只吐出四个字,走错路了。
三百多名便衣持枪而立,唯独指挥官秦川站在巷口,眼神里没有胜利的快意,只有深不见底的失落,这事儿当时闹得挺大。
![]()
不少人纳闷,三四百人围堵一个罪犯,为啥非要一枪击毙,就不能留个活口审讯?本来想不通秦川的操作,但翻完八年追逃的卷宗,才算明白这背后全是血泪换来的教训。
四次围捕的血泪,“活口”从来不是容易拿的筹码
张克寒不是普通罪犯,他把犯罪当成职业,八年里作案十余起,手上沾了十条人命,最开始,他杀人是为了抢两万块,到后来,杀人对他而言就像日常打卡。
![]()
反侦查、易容、长跑、野外生存,这些技能他全点满了,警方档案里写着他“心理素质极强,无固定生活习惯”,说白了就是根本没法预测他下一步会干啥。
秦川接手这案子时,反复给手下民警强调,别指望这小子会投降,任何一次接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呼吸,最初的目标,其实还是想生擒他,毕竟审讯能挖更多细节。
![]()
但四次围捕,四次都让“活口”从指缝溜走,第一次在商场,他趁乱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次在火车站,他拨开人群就扬长而去,第三次更绝,直接跳上一辆渣土车,从封锁线缝隙里跑了。
最惊险的是第四次,便衣都已经按住他的肩膀,他居然拔枪指向旁边的路人,民警只能松手,如此看来,每一次“想抓活口”,都可能给嫌疑人反扑的机会。
![]()
换做任何一个指挥官,恐怕都不会拿群众和民警的安全去赌,秦川在复盘会上拍了桌子,那句话后来写进了行动手册扉页,下一次,他再敢拔枪,就别再想着抓活的。
这不是狠心,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无奈。
终极围捕,四万军警布下的,是“安全优先”的死局,最后的搜捕,看着是天网恢恢,其实从一开始就没给张克寒留谈判的余地,秦川调集了四万军警,把云乐山周围切成一个个网格,挨个儿排查。
![]()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次行动里,没有谈判组,没有催泪弹,更没有麻醉枪,有人说,麻醉枪不是能留活口吗,但现实是,麻醉枪有效射程短,起效还需要时间。
面对一个枪法准、反应快的亡命之徒,你根本没机会等麻醉剂生效,他的子弹可能已经打出去了。
![]()
更何况,我国警方在围捕持械恶性嫌疑人时,本就有明确规定,遇到嫌疑人持械反抗威胁他人安全,可依法使用武器。
秦川留给张克寒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举手出来伏法,要么拔枪反抗被击毙,很显然,张克寒选了后者。
![]()
枪声响起后,质疑声也跟着来了,有人说三四百人还摁不住一个?但秦川的回应特别实在,你敢拿群众性命去赌他不敢开枪吗?我特别理解这个决策,刑事案件里,口供固然重要。
但公共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秦川早就安排好了后手,行动前给法医、技侦等部门发了“必达卡”,不管张克寒是死是活,都要完成DNA比对、指纹比对。
![]()
枪弹痕迹检验和父母认尸这四项工作,这些佐证足够把他的罪恶钉死,有没有口供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叶茂生案的前车之鉴摆在那儿,口供可能被推翻,但科学证据不会。
如此看来,“不留活口”并非明智之举,而是在多重风险考量下的最优解,张克寒那句“走错路了”,被技术室剪成四秒录音循环播放,这句话没有丝毫悔意,却成了最有力的说明。
它印证了张克寒明知自己穷途末路,仍选择反抗,民警开枪完全合法,同时也说明,他就算活着,也不会坦白什么,审讯根本没有价值。
![]()
击毙现场,秦川蹲在张克寒的尸体旁,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走到今天”,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大概是他作为刑警最大的遗憾。
本来想通过审讯找到答案,但后来发现,比起一个可能永远得不到的真相,保护更多人的安全才是首要责任,毫无疑问,张克寒是自己“走错了路”,这条不归路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而秦川,选择了一条守护群众安全的路,哪怕这条路让他背负争议,让他自己吞下失落,八年追逃尘埃落定,有人说秦川太狠,也有人说他做得对。
在我看来,法律的终极意义是保护无辜者,当有人把枪口对准无辜群众时,法律和子弹之间,没必要非要为审讯席留一盏灯。
![]()
秦川没有抓活口,因为他知道,有些活口,注定要用别人的生命去换,而他宁愿把失落扛在肩上,也不愿让风险降临到百姓身上。
是非对错,时间会给出答案,但那些被守护的生命,已经说明了一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