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地位未定,中国发力挑起历史议题,日本的琉球梦被打破。
2025年11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的一次发言让琉球问题重回国际视野。他在驳斥日本涉华言论时,要求日本“停止对冲绳(琉球)人民的歧视与偏见”,这一表态瞬间引发日本官方的强烈反应。尽管看似是一次外交场合的即兴回应,但背后却是中国对东亚地缘博弈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出击,标志着中国从“韬光养晦”到“主动设局”的转型。
琉球问题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期,琉球王国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维持了超过五百年的册封与朝贡关系。然而,这一历史纽带在1879年被日本明治政府以“废琉置县”的方式强行切断。二战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的主权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决定的其他岛屿,这从国际法理上否定了日本对琉球的主权主张。然而,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将琉球交由美国托管,1971年美国又将琉球的“施政权”移交日本。这些安排因缺乏中国的参与而不具法律效力,使琉球的地位至今仍为“未定状态”。
![]()
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立场一直十分明确。此次孙磊大使在联合国的发言,将琉球人民定义为“原住民”,这一策略不仅切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原住民权利”议题,还迫使日本陷入被动。近年来,日本在台湾问题和东海争端上屡屡挑衅中国核心利益,而中国通过琉球问题的“主动设局”,在日本的关键痛点上展开反击。
这场外交博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多轨并行的“组合拳”之一。2024年,中国在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琉球研究中心”,从历史、法理和国际关系多维度研究琉球问题,打破日本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垄断。此外,中国的行动还获得了琉球本地的呼应。2023年,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访问北京,祭拜琉球国墓地遗址,表达了对琉球历史身份的认同。这种学术、外交、民间多层次的配合,逐步瓦解了日本在琉球问题上的话语霸权。
![]()
琉球问题的重新提出,不仅是对日本挑衅的反制,更是对东亚地缘格局的深远布局。作为美国亚太军事部署的重要支点,琉球的地位直接关系到美日同盟的稳定性。中国通过这一议题,间接对美国施加压力,迫使其重新审视在东亚的战略布局。
未来,中国可通过推动国际讨论和深化琉球本地的民间交流,进一步扩大琉球问题的影响力。同时,中国需警惕日本及其盟友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确保琉球问题的讨论持续处于主动地位。琉球问题的讨论不仅是对历史悬案的正视,更是中国在东亚地缘棋局中掌握主动权的体现。这场博弈深刻启示我们,在大国竞争中,设定议题往往比被动接招更能塑造有利的战略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