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美国为确保稀土供应,开启了“全球找矿”模式。美国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持续发力,凸显深层次战略焦虑。
国际能源署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稀土开采和精加工方面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签署多项矿产协议
近日,巴西稀土企业塞拉韦尔德集团披露,从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获得4.6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升级位于巴西中部的稀土生产设施。数据显示,巴西稀土矿藏仅次于中国,排名世界第二。
此前,美国已先后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协议。但无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巴西开采和初步加工的绝大多数稀土化合物,仍需要运送到中国进行深度加工。
近期,美国内政部下属机构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更新了“关键矿产名单”,新增了包括铜、银和冶金煤等10种元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肖河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已签署多项矿产合作协议,并专门召开了与中亚五国的峰会,将关键矿产供应链作为核心议题。不过,截至目前,除乌克兰的合作内容相对明确外,多数协议的具体条款仍较为模糊,实际执行情况尚不清晰。
肖河认为,从目前来看,美国的这些高调外交行动更多具有政治与舆论宣传意义,实质进展有限。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此举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表明美国正努力降低在中国关键矿产上的依赖,但现有协议尚未带来明显的实际效益。
是否可行有待验证
美国政府加紧推动稀土供应链的多元化。“对资源丰富国家如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来说,它们虽拥有矿产资源,却缺乏足够的开发资本。”肖河说,“借助美国推动供应链转移的机遇,这些国家希望吸引美国投资,提升自身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份额和影响力。”但这些国家参与美国主导的矿产合作,并不意味着它们有意配合美国的战略。
肖河表示,许多国家更多是出于经济开发的本国需求,希望借助当前形势推动本土资源产业化。然而,这些地区是否真具备可观的稀土储量、能否有效替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以乌克兰为例,高调宣传稀土资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引起美方关注并提升自身地缘战略价值,实际储量和开采可行性仍有待验证。”肖河说,“如果这些资源真的具备高度开发价值和竞争力,相关产业可能早已发展起来,而不必等待当前的政治契机。”
摆脱依赖难度较大
目前中国在稀土开采和提炼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比例超过60%,对加工阶段的控制占全球产量的92%。欧美对中国稀土精炼能力依赖严重。
肖河认为,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关键矿产战略在理论上存在可行性,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美国企业高度依赖市场效益导向,而矿产开采与加工涉及投资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环境与社会风险等多重制约。因此,所谓“数年实现供应链独立”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从务实角度判断,美国要想摆脱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恐怕需要远比预期更长的时间,甚至从现实来看,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存在相当大的疑问。
原标题:《美国开启“全球找矿”模式!中国地位难撼,西方陷入“稀土焦虑”》
栏目编辑:王佳烨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王若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