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读了博士有什么用?还不是回去教高中,浪费时间!"
前女友林雨欣看着陈默,眼神里满是惋惜和优越感。
五星级酒店的同学聚会上,所有人都在炫耀年薪百万、创业融资,只有陈默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说自己回老家当了中学老师。
"一节课一千二,一天上四节,一个月轻松三十万。兄弟,你要是想开点,我可以引荐你。"前女友的海归老公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透着施舍。
同学群里炸开了锅:"博士也没用啊...""最可惜的就是陈默,Top2毕业,结果回老家废了。"
就连母亲都叹气:"你看看人家林雨欣,买了大别墅,开豪车..."
所有人都觉得陈默是失败者。
可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央视新闻播出了一则报道,同学群瞬间炸了:"卧槽!这是我们的陈默?!"
那个被嘲笑的"中学老师",真实身份竟然是...
![]()
01
陈默推开云栖市国贸大酒店包厢的门时,里面已经坐满了人。
五年未见的大学同学们正在热烈地交谈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光彩。
有人在互联网大厂做到了技术总监,年薪百万;有人创业拿到了融资,公司估值过亿。
陈默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手里还拿着一本教育学的书,显得格格不入。
他刚从京海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整整读了七年。
"陈默来了!"有人招呼道。
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眼神里透着打量和好奇。
这时,包厢门再次被推开,一个穿着香奈儿套装的女人挽着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走了进来。
那是陈默的前女友林雨欣,还有她出国留学时认识的老公。
林雨欣看到陈默,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即快步走了过来。
"陈默!好久不见!"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热情,"听说你博士毕业啦?现在在哪里高就啊?"
陈默淡淡地说:"回老家了,在江南市第一中学工作。"
包厢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林雨欣的表情变得更加夸张,她捂着嘴,眼睛睁得很大:"天哪!陈默,你可是京海大学的博士啊!怎么...怎么就回去教高中了?"
那语气,就像是在说"你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周围传来窃窃私语的声音。
"读博士有什么用啊,还不是回去当老师。"
"是啊,早点出来工作,现在都挣好几年钱了。"
"可惜了,这么高的学历。"
林雨欣的老公这时也走了过来,拍了拍陈默的肩膀,一副过来人的口吻:"兄弟,你这选择确实有点保守了。"
"我和雨欣现在在培训机构,一节课收费一千二,一天上四节课,算算看,一个月轻松二三十万。"
他顿了顿,似乎是在给陈默消化这个数字的时间。
"你要是想开点,我可以给你引荐到我们机构。以你的学历,待遇肯定不错。别在体制内浪费青春了。"
陈默礼貌地笑了笑:"谢谢,我暂时没这个打算。"
林雨欣的老公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唉,还是观念没转变过来。现在这个时代,赚钱才是硬道理啊。"
聚会在这种微妙的气氛中结束了。
回到出租屋,陈默打开了手机。
同学群里已经炸开了锅。
有人说:"林雨欣夫妇真是人生赢家啊,年入百万。"
有人说:"陈默也不容易,读了这么多年书。"
林雨欣发了一条语音:"其实当年我就隐约感觉到,陈默性格太老实了,不适合在大城市打拼。现在看来,他回老家教书,也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她的话语里透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理解,仿佛自己当年抛弃陈默是多么明智的决定。
紧接着,陈默的微信弹出了一条私聊消息。
林雨欣说:"陈默,人要认清自己的定位。你安心教书也挺好的,稳定嘛。不像我们做培训,压力大,但收入高,各有各的活法。"
陈默看着这些消息,没有回复。
他关掉微信,打开了邮箱。
邮箱里躺着一封来自江南省教育厅的正式任命文件。
"兹任命陈默同志为江南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副处级),并担任'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总负责人,享受省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待遇..."
陈默看着这份文件,嘴角浮起一丝苦笑。
那些嘲笑他的人,根本不知道他回来是要做什么。
他没有在同学群里解释什么,只是默默地保存了那些聊天记录,然后关掉了手机。
屏幕熄灭前的最后一秒,他看到林雨欣更新了朋友圈。
配图是米其林餐厅的精致菜品,还有一个古驰的新款手袋。
文案写着:"努力的意义,就是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留学改变命运,年入百万小目标。"
下面是一排排的点赞和羡慕的评论。
陈默没有点赞,也没有评论。
他合上电脑,开始整理明天要用的教改方案。
窗外,江南市的夜色渐浓。
02
陈默到江南市第一中学报到的那天,学校领导班子都来了。
校长握着他的手,笑容满面,但陈默能感觉到那些打量的目光。
走廊里,老教师们低声议论着:"这么年轻就当副校长,肯定有背景。"
"博士回来教高中,要么是在外面混不下去,要么是家里有关系。"
陈默听到了,但他没有解释。
周末,他回老家看望母亲。
母亲一见面就唠叨开了:"今天邻居王阿姨又问我,说她女儿在深圳做程序员,年薪五十万,问你现在一个月挣多少?"
"我都不好意思说。"
母亲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遗憾:"你那个前女友林雨欣,人家出国几年,回来在培训机构,听说买了大别墅,开豪车。你看看人家..."
陈默想解释自己的工作性质,但母亲摆了摆手:"唉,算了算了,妈也不懂你们年轻人的想法。只要你自己开心就好。"
连最亲的人都不理解,陈默心里涌起一阵说不出的孤独。
回到江南市,陈默打开手机。
前女友的朋友圈又更新了,这次是在马尔代夫的度假照片,配文是"努力的意义,就是想去哪就去哪"。
评论区里全是羡慕的声音。
陈默也更新了一条朋友圈,是办公桌上堆满的教案和学生作业本,配文"新学期,新起点,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评论区冷冷清清,只有三个礼貌性的点赞。
同学群里,有人发消息:"哈哈,一个在培训机构年入百万,一个在学校拿死工资,这差距啊..."
那个周末,陈默去市中心的书店买教辅资料。
在收银台排队时,他看到了前女友和她的海归老公。
两人拎着好几个奢侈品购物袋,前女友身上的包一看就价值不菲。
海归老公看到陈默手里的书,笑了笑:"还在研究教学啊?真敬业。不过兄弟,工作之余也要享受生活啊。"
"你看我们今天给雨欣买了个古驰的包,三万多。"
前女友挽着老公的胳膊,看向陈默的眼神里带着怜悯:"老师的工资,大概...买不起这些吧?"
海归老公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兄弟,你这心态太佛系了。不过也对,在小县城,确实也不需要太讲究。"
陈默礼貌地告别,转身离开。
背后传来海归老公的声音:"可惜了,堂堂博士..."
陈默开始投入到教改工作中。
他深入调研县域教育问题,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制定教育均衡化方案。
但阻力重重。
老教师在教研会上公开质疑:"年轻人懂什么?我们教了几十年书,还用你指点?"
学校经费不足,很多改革措施难以实施。
家长们也不理解:"搞这些花架子有用吗?还不如多补课,提高成绩。"
同学群里又热闹起来了。
有人发起讨论:"咱们班谁混得最好?"
结论很快出来了,是前女友夫妇。
随后有人说:"说起来,我们班最可惜的应该是陈默吧?京海大学博士,结果回老家教高中..."
前女友发了一段语音:"其实陈默性格就适合当老师,安稳踏实。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高收入的,各有各的活法嘛。"
那语气里满是优越感,仿佛她站在云端俯视众生。
一次家访,陈默去了一个学生家里。
家长是做生意的,小声对他说:"陈老师,您这么高的学历,在我们这小地方教书,是不是有点...屈才了?"
"要不,我给您介绍个副业?我认识几个培训机构的老板,您晚上去代课,一个月轻松赚个一两万。"
陈默婉拒了。
家长走到门口,嘀咕了一句:"这老师,真是死脑筋...难怪就赚那点死工资。"
几天后,前女友约陈默喝咖啡。
"陈默,你...现在过得怎么样?工资够用吗?"她的语气像是在关心一个需要救济的人。
"要不要我和我老公帮帮你?"
前女友叹了口气:"其实当年...我也是没办法。我家里条件不好,需要找个有钱途的人。你太理想主义了,我怕跟着你吃苦。"
"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我老公虽然学历没你高,但至少能给我想要的生活。你呢?博士毕业回来教书,这...差距太大了。"
她轻轻叹息:"不过你也别难过,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一样。你安心教书,我继续赚钱,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陈默平静地说:"雨欣,我过得很好。咖啡我请了,再见。"
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夜色苍茫。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所有人都觉得他失败。
但他想起白天家访时,那个贫困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心中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
他掏出手机,打开江南省教育厅发来的项目进度催办函,开始修改方案。
03
教改工作进入攻坚期,陈默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
这天晚上,前女友的海归老公突然打来电话。
"陈博士,我觉得你真的太可惜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种高人一等的热情,"要不你来我们机构?我可以让你当教研总监,年薪五十万起,比你现在翻好几倍!"
"你想想,同样是教书,为什么不选择收入更高的?在公立学校,你再努力也就那点工资。在我们这儿,多劳多得!"
陈默礼貌地拒绝了。
电话那头传来不耐烦的声音:"兄弟,你这观念真的要改改。都什么年代了,还讲奉献?房贷车贷孩子教育,哪个不要钱?清高能当饭吃吗?"
最后,海归老公扔下一句话:"算了,不劝你了。反正等你哪天想通了,随时联系我。不过机会不等人啊,我们机构发展很快,过两年可能就看不上你了。"
陈默挂断电话,苦笑着摇了摇头。
学校里,教改方案遭到了老教师们的强烈反对。
教研组长在会议上公开质疑:"陈副校长,您这个方案太理想化了!县域教育均衡?说得好听,能提高升学率吗?家长只看成绩!"
校长也私下找陈默谈话:"小陈,改革要循序渐进。省里的项目,咱们做做样子就行,别太较真。你还年轻,前途要紧。"
陈默坚持己见,在学校却越来越孤立。
更糟的是,网络上也开始讨论他。
一个自媒体写了篇文章《博士回乡教书,是人才浪费还是情怀回归?》,陈默被当成了案例。
评论区炸开了锅。
"读博士有什么用?还不是回去教高中?"
"这就是卷学历的下场,不如早点出来工作。"
"体制内的铁饭碗,典型的躺平思维。"
"培训机构老师年入百万,公立学校老师月薪几千,高下立判。"
前女友也在文章下面评论:"教育是情怀,但也要生活。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这条评论获得了上千个点赞。
尽管遭受质疑,陈默依然埋头苦干。
他自费购买教学设备,为贫困学生建立"云课堂"。
周末放弃休息,去留守儿童家里辅导功课。
他联系高校,为学生争取"梦想导师"项目。
他撰写了十万字的教改调研报告。
这一切,外人都看不到。
同学群里,他依然是那个"回老家教书的失败者"。
母亲给陈默安排了一次相亲。
对方是本地的一个公务员,见面就开始打听:"你是副校长?多大的官?一个月工资多少?有车有房吗?"
得知陈默月薪不到两万,女方的脸色立刻变了:"哦...还可以吧。不过我有个朋友在培训机构,年薪五十万,你们做老师真的太清苦了。"
相亲自然没有结果。
母亲回家后唠叨不停:"儿子啊,你这条件,在我们这儿真不算好。你要是在大城市,收入高点,也不至于这么被人看不起。"
那天晚上,陈默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
手机不断弹出同学群的消息。
前女友晒出了新买的特斯拉,配文"努力工作的意义",后面还加了一个爱心。
海归老公在群里发红包:"今天签了个大单,请大家喝奶茶!"
同学们纷纷恭喜:"太厉害了!""培训行业真赚钱!"
陈默看了看自己的工资卡余额:八千七百六十三元。
就在这时,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
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在门口,递上一封信:"陈老师,这是我写给您的...谢谢您帮我申请助学金,还给我补课。"
"您是第一个不因为我家穷就看不起我的老师。您说,教育能改变命运。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像您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陈默接过信,眼眶湿润了。
他知道,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深夜,陈默的邮箱收到一封来自江南省教育厅的邮件。
"陈默同志:经专家组评审,您主导的'县域教育均衡化方案'被评为省级示范项目,即将在全省推广。省教育厅拟于下月召开新闻发布会,请您做好准备..."
陈默看着邮件,嘴角终于露出了笑容。
窗外,夜色深沉。
但他知道,风向要变了。
04
这天上午,江南省教育厅厅长突然到学校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