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市值冲破5万亿美元、OpenAI估值直逼万亿美元、全球科技巨头一年砸下数千亿美金抢建AI算力中心时,很少有人愿意承认:
这场看似势不可挡的人工智能狂潮,可能正站在泡沫的边缘。
![]()
高盛最新报告表明,当前AI热潮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夕的相似度正在快速上升。
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那些曾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的信号,如今又悄悄浮现。
今天这篇文章,小汉想跟大家聊一个问题:AI究竟是技术革命的起点,还是资本狂欢的终章?
![]()
狂热初现
2025年11月,全球科技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潮。
英伟达在10月29日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而三年前,它的市值还不到4000亿美元。
这背后,是人工智能(AI)概念在过去几年里的爆炸式增长。
![]()
从Chat GPT上线开始,整个资本市场仿佛被点燃:
Open AI估值飙升至5000亿美元以上,Core Weave上市三个月股价翻了4.5倍。
微软、亚马逊、Meta等巨头纷纷宣布千亿级资本支出计划,目标只有一个——抢占AI算力高地。
![]()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2025年至2028年,全球新建数据中心的投资总额将高达2.9万亿美元。
仅亚马逊、Meta、微软、Alphabet和苹果五家公司,2025年的AI相关资本开支就预计达到3490亿美元。
风投资金更是疯狂涌入,2025年全年投向AI领域的金额预计将超过2000亿美元,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期经通胀调整后资金量的十倍之多。
![]()
然而,这种看似势不可挡的增长,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警惕。
高盛策略师威尔逊与维基在11月初发布报告指出,当前AI热潮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尽管现在还没到1999年那种极端状态,但风险正在快速累积。
![]()
五大预警信号
高盛回顾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关键征兆,并逐一对照当下AI市场的现状,列出了五个值得高度关注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投资支出见顶,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科技和电信行业的非住宅投资一度占到GDP的15%,随后在泡沫破裂前几个月迅速下滑。
![]()
如今,虽然AI投资尚未达到如此比例(约占GDP的3%~4%),但增速惊人,且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
更关键的是,这些投资是否能转化为实际回报,仍是个大问号。
麻省理工学院一项研究显示,目前95%的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投资回报率为零。
![]()
第二个信号是企业利润下滑,历史数据显示,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企业盈利能力早在1997年就已见顶,而股价却继续狂飙。
眼下标普500公司的净利润率仍维持在13.1%,高于五年均值,表面看尚属健康。
但Meta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因AI巨额投入导致利润骤降,股价单日大跌超11%,已经暴露出投资者对“烧钱换未来”模式的焦虑。
![]()
第三个信号是企业债务激增。虽然多数科技公司目前仍以自由现金流支撑AI支出,但债务融资的趋势正在抬头。
Meta在10月底发行了300亿美元债券,甲骨文筹集180亿美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马斯克的xAI也计划发债125亿美元。
这些债务很多通过私募信贷完成,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隐蔽性强、杠杆高,一旦信用恶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第四个信号是美联储降息,2024年10月,美联储已降息25个基点,市场普遍预期12月将再次降息。
宽松货币政策往往助推资产泡沫,正如1990年代末那样。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就曾警告,当前的降息周期可能正在助长新一轮非理性繁荣。
![]()
第五个信号是信用利差扩大。衡量市场风险偏好的信用利差,近期已从10月底的2.76%升至3.15%,虽仍处历史低位,但上升趋势明显。
高盛指出,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两年,类似信号就已出现。
![]()
泡沫还是革命?
面对这些预警,市场出现了巨大分歧。
一边是悲观者,如做空次贷成名的迈克尔·伯里,他在2025年三季度买入超10亿美元的英伟达和Palantir看跌期权。
另一边是乐观派,如英伟达CEO黄仁勋坚称:“每一块GPU都在被使用,这不是泡沫,而是一个新产业的起点。”
![]()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提出了一个关键区分:AI热潮是一场“工业泡沫”,而非纯粹的金融投机。
他认为,即便最终估值回调,所建设的数据中心、算力网络和模型底座仍将长期存在。
就像互联网泡沫时期铺设的光纤,虽当时大量闲置,却为后来的移动互联网打下基础。
![]()
这种观点得到不少支持,微软Copilot已在企业办公场景中广泛应用,AIGC工具在设计、编程、内容创作等领域展现出真实生产力。
与2000年“.com”公司空有概念不同,今天的AI已有初步商业闭环。
英伟达的市盈率约30多倍,远低于当年思科动辄150倍以上的水平。
![]()
但问题在于,收益远远跟不上投入的速度。
OpenAI估值逼近万亿美元,年营收却仅百亿美元级别。
CoreWeave等初创公司股价暴涨,但尚未证明可持续盈利模式。
![]()
更令人担忧的是,AI基础设施的折旧周期极短。
芯片可能3到5年就过时,而铁路或电网可用数十年。
这意味着,如果技术路线发生重大转向,前期投入可能迅速归零。
![]()
此外,AI的发展已经不单纯是商业竞争,从贸易战开始,就已经变成国家战略博弈了。
美国政府今年入股英特尔、补贴稀土和锂矿企业,甚至直接参与AI基建项目。
OpenAI已获得国防部2亿美元合同,其与甲骨文合作的“星际之门”计划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
![]()
在这种地缘政治驱动下,企业“不敢停”,因为FOMO(害怕错过)已成为普遍心态。
正如扎克伯格所说:“不投入的风险,比投入失败更大。”
![]()
未来何去何从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韵。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近80%,无数公司消失,但也留下了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和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
今天的AI浪潮,或许也将经历类似的筛选过程。
![]()
但高盛并不认为泡沫会立刻破裂,策略师指出,类似信号在互联网泡沫真正崩盘前至少提前两年出现,而当前AI行情“仍有上涨空间”。
不过这也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
真正的风险在于,当资本过度集中于少数玩家、债务结构日益复杂、而技术突破迟迟未至时,市场情绪可能在某个临界点突然逆转。
![]()
普通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到:AI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但资本市场对它的定价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五到十年的成果。
正如美国投资家霍华德·马克斯所言,“估值偏高”不等于“明天就跌”,但做空的风险极高,因为“市场非理性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你的偿付能力更持久”。
![]()
最终,这场AI狂潮无论是否以泡沫告终,都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那些能在长跑中活下来的企业,或将定义下一个时代;而那些盲目跟风、缺乏真实价值支撑的玩家,则可能成为历史的注脚。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关键不是争论“有没有泡沫”,而是如何在狂热中保持理性,在投入中守住底线,确保即便泡沫破裂,留下的不只是废墟,还有通往未来的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