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一纸公告,揭开了美元与人民币在全球金属定价权上的激烈博弈。
2025年11月3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突然宣布,自11月10日起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这一决定意味着人民币、欧元和日元等货币被一刀切地清除出LME交易系统。
市场瞬间风声鹤唳,这条看似“内部调整”的通知,在短短数小时内掀起巨大波澜。
01 货币博弈:LME的突然行动与市场震荡
LME作为全球金属交易的核心平台,此举被多家权威分析机构解读为“金融战场上的投降式反制”。它不再掩饰自身对非美元货币影响力的忌惮,尤其是对人民币快速崛起的忧虑。
该禁令出台后,市场立刻做出剧烈反应。仅在LME发布公告后两小时,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夜盘铜价与LME电子盘之间的价差扩大至423美元/吨,创下1987年以来的新高。
这种价差的陡然拉开,不只是普通的价格波动,更是对交易机制信任基础的动摇。PriceSeek研究机构指出,LME此举将引发全球金属市场的极端流动性风险。
02 深层原因: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触动美元神经
LME官方声称,暂停这些货币交易的原因是“流动性枯竭”。然而数据表明,实际情况截然相反。
过去十年,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渗透速度令人惊叹。中国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人民币计价铜期货后,持仓量迅速跃居全球第一。
更引人注目的是,自2022年以来,人民币计价的金属期权日成交量增长高达900%,这不是区域市场的局部现象,而是一次全球资源定价重心从“美元中心”向“人民币体系”倾斜的质变。
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出口大国也开始主动调整结算体系。2025年,中东最大铜线制造商Alfanar与中国企业签订长单协议,直接采用SHFE价格作为结算基准。
迪拜商品交易所更是高调宣布,将在2026年推出人民币计价铜期货。这些动向汇聚成一个清晰信号:人民币计价系统,正被越来越多资源国接受。
03 全球布局:人民币交易体系已具雏形
面对LME的限制,人民币交易网络展现出惊人韧性。中东最大线材生产商当日宣布,四季度金属长单将直接采用上海期货交易所价格并以人民币结算。
同时,中国金融管理部门紧急将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池扩容至1100亿元。这一系列动作为人民币结算网络向“一带一路”沿线加速延伸提供了有力支撑。
支撑人民币底气的,是中国在全球金属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数据显示,中国掌控全球70%稀土氧化物产量、55%电解铝产能,贡献48%的铜消费增量。
从新能源汽车到5G基站,从特高压电网到航天装备,中国制造业对金属的刚性需求构成坚实支撑。这种“需求即权力”的逻辑,正在重塑国际贸易规则。
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已同意30%铁矿石现货以人民币结算,淡水河谷、力拓等巨头相继接入人民币支付系统。这些市场选择,正在瓦解“定价权天然属于美元”的旧认知。
04 双轨制趋势:全球定价体系重构已经开始
本次LME新规展示出美元对货币体系规则的掌控能力,也提示我们,人民币全球化不仅在于结算本身,而是一场涵盖现货市场需求、金融衍生品创新、跨境支付技术与国际合作网络的全面竞争。
全球金属定价体系正逐渐变成“双轨制”:一边是美元主导的L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另一边是人民币主导的上海期货交易所。
市场中的企业都会权衡——谁的货币更稳定、谁的交易更方便、谁的市场更有活力,就会用脚投票。
短期来看,LME的非美元期权暂停势必对人民币向全球金属定价领域渗透造成阻碍。然而这一阻力亦驱使中国推动“人民币计价现货+金融衍生品双轨制”,形成与美元金融投机市场并行的独立生态。
以广州期货交易所即将推出的碳酸锂期货为例,配合迪拜商品交易所计划的人民币计价钼期货,人民币结算正在突破传统有色金属垄断,向战略金属和能源领域多元拓展。
这些多点突破犹如“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降低了单一品种依赖风险,推动人民币货币生态走向系统化完善。
全球金属市场正在形成两条并行轨道:一条是脱离实体需求的美元投机渠道,另一条是紧扣工业生产的人民币实体贸易路线。
当满载铜金矿的货轮绕过伦敦直接驶向上海港,当“上海价格”成为跨国企业采购的重要参考,美元在金属定价领域的统治地位已显现裂痕。
这场较量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货币权力终将回归实体经济基础,任何试图通过金融手段维持霸权的尝试,终将被产业升级的浪潮所淹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