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12日电 (罗琨)上交所官网信息显示,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兴业国信资管)近期拟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拟发行金额为70亿元。牵头主承销商、簿记管理人及受托管理人为中信建投证券。目前,该债券项目状态为“已受理”,更新日期为11月7日。
根据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2025年6月出具的评级报告,该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A。
中新经纬注意到,除了本次拟发行70亿公募债外,兴业国信资管近期还拟在上交所发行50亿私募债,该项目目前状态为“已受理”,更新日期为11月7日。根据上交所近期出具的审核反馈意见,这两笔债券募集资金合计100亿元用于偿还有息负债、1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0亿元用于股权投资。
信息科技业务贡献营收大头
公开资料显示,兴业国信资管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34亿元,其控股股东为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兴业信托),实际控制人为兴业银行。作为兴业银行和兴业信托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和相关资产管理业务的平台,兴业国信资管的主营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业务、不良资产收处业务、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研究咨询业务等。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度及2025年1至6月,兴业国信资管营业收入分别为41.25亿元、39.85亿元、41.05亿元和8.25亿元。
从主营收入构成来看,信息科技业务服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主要由子公司兴业数金提供。据募集说明书介绍,兴业数金系2015年12月由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科技输出业务分拆成立,主营业务包括:为中小银行提供信息系统云服务的金融云业务;基于金融云平台,利用API技术进行数字金融创新,提供开放银行服务;作为兴业银行集团重要支持保障类子公司,为兴业银行集团提供科技支撑服务。
信息科技业务服务板块的收入在2022至2024年间分别达到25.19亿元、34.20亿元和32.9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均超过60%。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为0.99亿元,毛利润大额为负,募集说明书解释称主要是针对主要服务对象兴业银行的相关收入于年末统一核算所致。
不良资产收处业务主要由子公司兴业资管负责,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构成部分。该业务收入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为14.07亿元和14.76亿元,2024年收入下降至7.74亿元,但在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5.09亿元,成为当期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收入波动性最大,2022年贡献收入6.70亿元,2023年录得亏损-4.34亿元,2024年恢复至4.21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2.81亿元。
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费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4.50亿元、2.91亿元和3.67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2.53亿元。
同期,公司的净利润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202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7.18亿元。2023年转为亏损,净利润为-0.60亿元,主要受市场影响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减少以及研发费用增加。2024年,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39亿元,主要得益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再次出现亏损,为-4.17亿元。
上交所在审核反馈函中提到,发行人报告期内净利润呈下降趋势,且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信用减值损失占净利润比重较大。上交所要求兴业国信资管结合业务开展情况披露净利润呈下降趋势的具体原因、盈利可持续性及其对自身偿债能力的影响;充分披露形成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信用减值损失的具体事项及其对盈利能力稳定性的影响。
面临集中偿债压力
募集说明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发行人有息债务总额为309.03亿元,主要由银行贷款与应付债券组成。其中一年以内的有息债务为165.52亿元,占比53.56%,占比较高。
兴业国信资管称,虽然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优化债务结构,通过借入长期借款和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的方式增强财务稳健性,但目前短期有息债务在有息负债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因此使得公司面临一定的集中偿债压力。
从反映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来看,截至2022至2024年末和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0.17%、80.49%、80.74%和82.57%,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这与公司为投资类企业的性质一致。
EBITDA利息倍数反映企业息税前利润能够保障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倍数。2022至2024年度,该公司EBITDA利息倍数分别为2.03、1.23和1.48。
从货币资金来看,截至2022至2024年和2025年6月末,发行人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3.85亿元、29.69亿元、33.88亿元和23.53亿元。
募集说明书还提到,兴业国信资管长期保持稳健的财务政策,注重流动性的管理,资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必要时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来补充偿债资金。截至2022至2024年和2025年6月末,发行人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分别为317.76亿元、298.54亿元、285.80亿元和312.12亿元,必要时可以通过变现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补充偿债资金,对本次债券本息偿付提供一定保障。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罗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