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三条分属不同环节的消息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内部持续刷屏:
其一,上海微电子设备公司的首批28纳米DUV光刻机准备交付客户,标志着国产设备在中高端制程上迈出量产化步伐;
其二,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已在主流晶圆厂完成验证并进入量产流程,国产光刻材料首次在193纳米工艺节点“站稳脚跟”;
其三,市场普遍预测,华为下一代Mate 80系列将继续使用国产麒麟芯片作为核心卖点,从芯片到整机,维持全面国产方案。
这三条链路,从设备、材料、再到终端,打通的是一条此前被西方政策封锁、技术围堵多年却始终未被压垮的“中国自主半导体链条”。其意义不止于某台设备能否运行、某款产品能否上市,而在于一种新格局的成型:供应链不再取决于ASML是否出货、日企是否配套,而是中国能否构建闭环。
更重要的是,这种“闭环”不靠口号,而靠实物交付。
上海微电子的SSA800系列光刻机,设计目标正是针对28纳米工艺,并已通过工程验证准备实际部署。在光学系统、步进机构、激光器等关键部件上,本土方案占比明显提升,整机已摆脱对单一国外供应商的深度依赖。与其说是“国产光刻机首次实现突破”,不如说是“卡脖子”结构正在发生物理层面的瓦解。
与此同时,国产光刻胶也突破了日本企业长期垄断的市场。南大光电发布的ArF胶体,已成功进入中芯国际等头部晶圆代工厂的主流产线,在193纳米干式工艺节点实现替代。JSR、信越化学等日企掌控的高端光刻材料份额,正被持续蚕食。
再看终端,由海思主导设计的国产芯片已实现稳定回归,其代工、封测环节依托国内成熟产能完成,Mate系列智能手机则搭载该芯片完成整机集成,连操作系统也逐步摆脱对安卓生态的依赖。
一个从设备到材料再到终端的完整国产链条,正在现实中兑现。这已不再是“替代性实验”,而是产业级反制。
![]()
ASML与日企先后“踩空”
追溯当前格局的成因,仍需将时间拨回至美方主导半导体“技术遏制”战略的起点。
2019年起,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推进所谓“Chip 4”联盟,试图联合日本、韩国、荷兰等关键技术节点国家对中国高端半导体产业施加全面限制。荷兰政府配合美方指令,在2023年宣布禁止EUV光刻机对华出口,2025年更将禁令扩展至DUV设备,基本切断了ASML产品向中国主流市场的销售通道。
但事实证明,ASML自身的盈利能力远比政治忠诚更脆弱。
根据ASML最新财报,其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中,中国市场贡献占比高达42%。ASML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Fouquet在10月财报会上表示,公司预期2026年面向中国市场的系统销售将出现明显回落,但整体营收仍将维持在与2025年相近的水平。
这并非中国市场“主动抛弃”ASML,而是ASML因受制于政策压力,难以提供稳定交付,反促使客户主动寻找替代路径。简单而言,是ASML将自己排除在全球最大晶圆增量市场之外。
同样遭遇滑铁卢的,还有日本光刻材料商。JSR和信越化学曾合计控制全球光刻胶市场七成份额,尤其在ArF、KrF等高端产品线上优势明显。但随着中方推进本土材料体系构建,国内企业从分子配方、聚合工艺、胶体稳定性到大规模量产各环节逐步攻破,其市场壁垒已被实际穿透。
这类原本技术门槛极高、被视作“不可替代”的产品,如今已被南大光电、晶瑞股份等企业在性能和稳定性上逐步对齐。更关键的是,这种替代并非依靠行政指令或政策补贴,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倒逼完成。这也让日企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防线。
东京电子、SCREEN等日本设备企业亦难逃“政策绑架”的命运。在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的背景下,其出口审批制度收紧后已持续数季出现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问题。表面看是出口“收紧”,实则是客户“转身”。
对ASML与日企而言,这种“对华断供”的连锁反噬,其实正是结构失衡的代价回流。
“设备—材料—制程”链条已稳步接轨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战略突破,从未指望在高端EUV制程上短期实现超越,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务实但更具战略韧性的路径——中端成熟制程闭环打通。
在设备端,SSA800已进入工程部署阶段。尽管仍不具备EUV能力,但其在28纳米工艺上的稳定性已通过验证,并可通过双重或多重曝光技术实现更小线宽制造,满足绝大多数国产芯片在通信、汽车、家电控制等领域的性能需求。
材料端则是另一个分水岭。南大光电在2025年实现ArF光刻胶批量出货,其上游单体原料、聚合链构、涂胶均匀性与残膜控制能力已满足中芯国际等主流厂商的量产要求。过去由JSR垄断的核心技术,如今已逐步实现本土化,且具备可扩展性。
在制程环节,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合肥晶合集成等企业在28纳米至65纳米节点实现稳定投产,形成多点冗余。再往下游,国产芯片应用已全面覆盖5G手机、电视主控、新能源车载等场景,从设计到量产的生态体系在国内闭合。
这条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并非“拼凑组合”,而是一个可交付、可放大、可复制的制造闭环。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最先进”,而在于“足够成熟”与“足够独立”。
换句话说,中国半导体突围,不靠奇迹,靠的是产业工程力。
商业理性正在蚕食政治封锁
政策禁令可以暂停产品出口,却无法控制市场偏好。过去一年,越来越多迹象显示,制裁阵营内部的共识正在松动。
美国企业率先露出裂缝。苹果公司2024年曾推进将长江存储纳入iPhone中低端机型的NAND供应体系,随后因美方施压暂停合作,但该案例已说明:在性能、价格与供货保障三重考量下,中国供应链几乎不可替代。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日企。罗姆公司、瑞萨电子等企业在遵守表面禁令的同时,通过合资公司与“项目外包”方式继续参与中国车载、工业控制项目。2025年一季度的供应链审计数据显示,部分电源管理芯片虽源自罗姆,但经由境内组装厂流向中国终端。
这类“灰色路线”并非偷工减料,而是现实驱动。一方面,中国市场体量决定了其不可忽视性;另一方面,供应链韧性已逼迫厂商重新评估其对“意识形态禁令”的承受力。
欧洲企业更为典型。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轮胎等产业发起反补贴调查,但德国、法国的设备供应商却通过新加坡、香港等转口路径维持对华出口,并未如政界所要求那样彻底“脱钩”。这表明,在“政治脱钩”口号下,实际贸易路线正在多元裂解。
制裁联盟看似仍在运作,实则裂痕已难以弥合。
定价权已生变
必须强调,中国并未实现对ASML或JSR的“彻底淘汰”,技术上仍存在代差,工艺仍需时间。但决定供应链主导权的,从来不是“最强者”,而是“替代者”。
在28纳米制程这个全球最大的成熟工艺节点上,中国已从技术接收方变为系统输出方。从光刻机到光刻胶,从代工厂到终端设备,已具备批量出货、稳定复制与产业外溢能力。
对西方而言,这不是“技术失败”,而是“控制权丧失”。未来即便ASML重新获得出口许可,其产品也无法维持原有的议价能力与授权垄断地位。其技术依然强大,但不会再被当作筹码。
这场从芯片设备到材料再到整机的转型,并非集中爆发,而是十年积累后的临界释放。而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并非一台光刻机的亮相仪式,而是背后“卡不住、压不倒、替得上”的系统能力。
谁在拖垮全球芯片链?答案已不再模糊。正是那一纸纸脱离市场逻辑、试图政治控链的禁令体系,亲手打破了它所试图维持的高科技垄断旧秩序。
这一轮主动反制,终结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被用作“全球收税”的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