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赐福,吾辈安之——别让焦虑遮蔽孩子身上的光
![]()
江南老宅的门环日久生青苔,推门进去却常闻琴声。楼下阿婆总爱念叨:"这年月孩童的金贵,倒叫爹娘越发不安生了。"
此话不假。邻家小儿功课欠佳,其父每日黄昏鞭策功课,声震屋瓦。某日却见那孩子蹲在墙角,给断腿的蚂蚁搭桥。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父母。鲁兄是城西私塾的教书先生,去年除夕围炉时说:"如今学堂里比功课更紧俏的,是医师开出的'定心丸'。"
![]()
这话让人心头一颤。我们这一代人总把"勤能补拙"挂在嘴边,却忘了"静能生慧"的古训。
茶楼说书人方先生讲过一个趣闻。苏州有位范老爷,家中小儿十岁尚不识《千字文》。
一日暴雨,这孩子却把廊下的燕巢搬进书房,还懂得垫块绒布。后来这少年开了江南最大的药材行,问其秘诀,他说:
![]()
"小时看蚂蚁搬家,学会了察天时、度地利。"这话让多少揠苗助长的父母哑然。
确实,世间成才之路何止一条。白瓷师傅赵老头的独女,自幼见了算盘就头疼,却在泥坯上捏出了会笑的娃娃。
去年贡瓷遴选,她做的"童子戏莲"竟被选为御用。评审大人说:"这般灵性,非教习可得。"
不禁想起柳宗元笔下那棵不被匠人青睐的"散木",终成庇荫一方的好材料。
![]()
当下诸多父母,把儿女当作待修的木料。隔壁钱掌柜每月要给儿子换三位先生,前日却见那少年在厨房偷学厨娘做荷花酥。
雪白指尖翻飞如蝶,比握笔时灵动十倍。这让我记起《齐民要术》里的话:"物各有时,人各有宜。"
说到"福气",杭州绸缎庄周老板的掌珠最是耐人寻味。幼时病弱,先生断言"非读书材料",却在十二岁那年无师自通学会了调制颜料。
![]()
如今她染的"雨过天青"色,一匹难求。周老板笑言:"当年汤药钱,如今都化作云霞色。"可见命运之馈赠,常藏在看似残缺处。
城东庙会常有卖"前程签"的,而真正通透之人,都像银杏巷的薛画师那般教养子女。
其子十岁时只能画出歪斜的竹子,他却赠以湘妃竹笔筒:"看它生来就有泪痕,反倒成了文人墨客心头好。"去年这孩子画的"风雨竹",在金陵卖得百两纹银。
![]()
焦虑最是无用之物。米铺林家的小女儿,因背不出《女诫》常遭责骂。某日我去买糯米,却见她用小楷在账本空白处默写《洛神赋》,字字如珠。
原来她每日趴在柜台上,偷看来往文人扇面上的题字自学成才。这般慧根,岂是严苛教习能培养的?
老茶客常说:"好玉不琢。"见过西山采玉人就知道,上等的和田籽料,向来是温润自然地躺在河床里。
![]()
为人父母者当如识玉的匠人,能看见孩子骨子里的莹润,而不是急着把他们雕刻成时兴的模样。
近日梅雨时节,常见蜻蜓点水。看它们振翅的节奏忽急忽缓,却能准确落在欲停之处。
孩子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看起来摇摇摆摆的轨迹里,藏着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
记得三十年前那位被先生斥为"朽木"的同窗,现在已是御封的园林大家。
![]()
如今重读《庄子·应帝王》,"浑沌开窍"的故事越发警醒。
多少家长正像那好心办坏事的儵与忽,非要给天然浑沌的孩子凿出所谓的"聪明窍"。却不知保持完整,才是最大的福分。
天色向晚时,常见归鸟入林。它们从不计算哪根树枝更牢靠,却总能找到最舒适的栖处。
孩子的人生也该有这样从容的选择。父母能给的,不过是像老树那样稳稳地立着,由着鸟儿自己分辨方向。
![]()
说到底,每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光亮。就像古玩店那盏不起眼的油灯,店主二十年前从废墟里捡来时满是锈迹。
某夜风雨大作停电,它却幽幽亮了起来,现出底款竟是前朝的宫制。有些光芒,需要黑暗才能显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