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孔令晖
长江北岸,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静静矗立。五千年前的玉龙、玉人、玉龟,在玻璃展柜中泛着温润光泽,迎来四方游客。作为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璀璨明珠,这里让远古文明变得可触可感。
这座今年开放运营的博物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从安庆到池州,从铜陵到芜湖,再到马鞍山,一条蜿蜒八百里的皖江岸线,正以文化为笔,描绘出一幅“可触摸、可感知、可亲近”的长江文化长卷。
“我们不只是建公园,更是要让文化‘活’起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安徽坚持项目为王,清单化协调推进。目前,506个在库项目扎实推进,66个专项债项目已审核通过,10.37亿元资金注入,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芜湖,“老船厂1900”项目让废弃的工业遗址迎来新生。锈迹斑斑的龙门吊依然矗立,但曾经的车间已成为艺术策展空间,码头变成了露天音乐广场。项目相关负责人王方友告诉记者:“我们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注入了当代美学。年轻人来这里不只是拍照,更是来感受历史与潮流的对话。”
铜陵的“铜官山1978”文创园则把废弃矿区变成了“科学课堂”。游客走进井下巷道,倾听当年的采矿故事;曾经的职工宿舍被改造成沉浸式剧场,演绎着矿区生活的变迁。“我们不是把历史封存起来,而是让它成为今天的教育资源。”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保护,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最厚重的底色。凌家滩遗址、中国明清城墙、万里茶道安徽段已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在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45处古建筑、10余条街巷在精心修缮中重焕光彩。
传播方式的创新,赋予长江文化新的生命力。《长江文化读本》《文化中国·诗文里的长江》等陆续出版;黄梅戏《延年与乔年》用乡音演绎红色家风;池州傩戏、安庆戏曲、宣州文房四宝,一个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继设立,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位置。
“以前来安徽就是爬黄山,现在沿着长江走,每一站都有惊喜。”上海游客王磊在池州华龙洞遗址公园游玩时说,“既能看风景,又能了解历史,带孩子来特别合适。”
游客的新体验,源于文旅融合带来的新业态。马鞍山“长江不夜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齐云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8家“皖美”金牌民宿散落江岸。研学旅游大会、58条精品线路陆续推出,“研学安徽”品牌越叫越响。
“中外青年大江唱‘皖’”“人民有约 长江有信”等网络主题传播,让安徽段的长江故事传得更广。电视纪录片《桐城派》完成外景拍摄,电视剧《家业》顺利杀青,文化IP正通过荧屏走入千家万户。“我们要让更多游客听到安徽的长江故事。”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旅游推广处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不仅在国内策划“春游江淮”等活动,还赴日本、韩国推介,将徽风皖韵带向国际。
如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已从一个宏大的概念,融入了江淮大地的日常。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标识性项目,推动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深化文旅融合,让这条奔流不息的文脉,成为新时代安徽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