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停产后,15万元的电车不到半价”“去年上牌的10多万元的车,500公里续航,现在赔得只剩6万多元”“63万元的车开了一年多,24万元就能提”……
![]()
二手车市场,一款标价4.3万元的“烂尾车” 吴越/摄
一连串惊人的价格跳水,让原本因车企停产、400售后电话都打不通的“烂尾车”,在“双11”期间迎来了销售回暖。
不过,天上不会掉馅饼,“烂尾车”低价的背后,也存在着售后难、车联网无法使用、保费上涨等一系列隐藏风险。
![]()
“烂尾车”突然热销
11月10日下午,记者探访杭州多个二手汽车门店发现,“烂尾车”已成为热门咨询。
在同等车况下,这类车型价格本就比在售品牌低不少,“双11”期间部分商家还叠加让利,进一步放大了低价优势。正在选车的王女士,坐到一辆车的驾驶座上体验,“我觉得挺划算,四五万元就能买辆电车,比租车位还便宜。我先开几年过渡一下,到时候再换新车就行。”
“‘烂尾车’够本就卖,不追求利润,就想清库存。”杭州汽车城A座一家门店的销售王诚(化名)指着刚成交的白色SUV介绍,这辆车累计行驶3万多公里,原价超13万元,最终以4万多元成交,“这些车刚上市时对标主流车型,配置不差,但现在车企停产了,贬值速度比正常车型快太多。”
![]()
一款售价7万多元的“烂尾车”内饰 吴越/摄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烂尾车”的价格跳水堪称“惨烈”:一辆中大型轿车,车主购入价超20万元,跑了4.4万公里,如今报价仅7.98万元;2023款某品牌四座版车价跌去近六成;原价30万元左右的某品牌新车,现在清库存还不到15万元。
巨大的价差诱惑下,不少年轻人抱着“捡漏”心态而来。
“两三年前这些新势力车企红极一时,提车都要排队,没想到现在部分车型低至三折。”前来选车的曾先生感慨道。
购车者王女士直言:“花四五万元就能买到车,开3年就能回本,哪怕后续有小问题也挺划算。”还有消费者期待部分停产车企能复工,认为现在入手遇上价格洼地,没准以后会涨价。
![]()
二手车商展示一款正在销售的“烂尾车” 吴越/摄
不过,“烂尾车”的热销并未改变其小众属性。二手车商们普遍表示,这类消费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并非市场主流,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仍在销售、能享受质保的车型。“不少年轻人不怕小众,就图价格低、配置高,但我们得提醒他们理性看待。”
![]()
维修、车联网、车险......
“烂尾车”背后的风险不少
听到有人捡漏买“烂尾车”,车主老周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我现在没办法脱手,怎么还有人想入坑?”
2023年,老周购买了一辆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当时觉得这个品牌销量不错,性价比还很高,没想到麻烦接踵而至。”
买车后一年多,这辆车就出现刹车盘异响、充电故障等情况,哪怕在保修期内,厂家此前的承诺也成了一纸空文,想要维修只能自费去修理店。
更让老周难以接受的是,他当初买新能源车最看重的是智能车机及智能座舱,但自从厂家陷入困境以来,他的车机就时不时断网,出现蓝牙钥匙失效、车机系统无法联网、App远程控制失灵等问题。“我现在都把车钥匙随身携带,就怕哪天连车门都打不开了。”
为了应对车辆的各种问题,老周加入了多个微信群,群友们会相互交流经验。在群里,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进行维修。
![]()
“烂尾车”零部件已经停产,以后很难找到
9月,一位车主不小心发生了单方事故,前保险杠被撞坏了,他联系了当地好几家第三方维修站,才找到了合适的配件。等配件到货并维修好,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
资深二手车商王玮介绍,“‘烂尾车’流通性差,后续置换难度大,更关键的是零部件已经停产,以后很难找到。之前卖过一款车型,天窗坏了找配件找了一年多,至今还没修好。”
“我现在开车在路上特别小心翼翼,一旦出事故,就太麻烦了。”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周最近萌生了卖车的想法,虽然会亏不少钱,但至少可以避免一系列问题。
二手车商对“烂尾车”也普遍持谨慎态度。
“新车都停售了,二手车更难卖,就怕砸在手里。同样花四五万元,不如选一辆新能源小车,售后有保障,维修也方便。”一家门店老板直言自己从不收这类车。
记者注意到,即便是促销力度加大的“双11”,车商们也会主动告知消费者风险:“这些品牌官方售后已经瘫痪,后续维修只能靠第三方,配件能不能找到全看运气。”
除了车辆本身的问题,一些“烂尾车”车主在购买车险时也有不少困扰。某品牌车主小姚车险10月份到期,跟往年不同,保险销售并没有主动联系他报价,等他去问时,才发现车险价格特别高,要8000多元,比去年还高了一两千元。
保险销售告诉他,由于某品牌陷入困境,一旦车辆出事故,维修费用比一般车型高很多,因此保费直线上涨。
小姚随后又询问了几家规模小的保险公司,有的以流程复杂为由推脱,有的也便宜不了多少钱。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找之前的保险公司高价续保。
“很多人买二手车图的是性价比,但‘烂尾车’面临的风险太大了。这两年新能源车发展很快,零配件国产替代加上规模化效应,以前在高端车型上的配置,现在10万元左右的车型上也有了,没必要盲目追求‘烂尾车’的折扣率,以免得不偿失。”一位二手车商告诉记者。
对于年轻人来说,“捡漏”虽香,但要特别注意低价后面隐藏的风险。
![]()
比“划算”更重要的是安全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品牌数量已从2018年的400多家锐减至目前的40家左右。据界面新闻报道,有行业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可能将从137个锐减至19个,这意味着还有上百家车企会退出市场。”
可以预见,“烂尾车”现象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但是如何解决“烂尾车”的售后、质保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案。《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
但是,汽车产业和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老“办法”已经很难解决新问题。
![]()
图为停车场停放的车
面对一些年轻人热衷捡漏“烂尾车”的现象,仅仅提醒消费者理性冷静是远远不够的,有关部门还应该从源头保障消费者权益。车企倒闭之后,“汽车三包”承诺落空,“烂尾车”还能不能继续销售,这个问题应该得到全面地审视。
如果只考虑去库存,很有可能把代价转嫁给消费者,把风险转嫁给公众。对于那些已经捡漏“烂尾车”的消费者,有关部门应着力打破壁垒,培育健康的第三方售后市场,避免“烂尾车”成为无人问无人管的“孤儿车”。
对年轻人来说,打折的新能源汽车也是“消费大件”,它关乎消费者权益,也关乎公共安全。面对年轻人捡漏“烂尾车”的现象,不能作壁上观,得有切实举措来“保驾护航”。
来源|央视网综合潮新闻、新京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