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 本报记者 董新英
“自打合作社建起来,咱老百姓省大劲了!从耕地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效率高得没话说!”“村里的地收完,还能去邻村帮着收,赚外快。”近日,绥棱县克音河乡四井村众瑞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这份满足的背后,是四井村从“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向“机械增效”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跨越式发展。
“每年都有新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好”——村民们的口碑,精准道出了龙江森工集团派驻驻村工作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自2016年起,龙江森工集团累计派出5支驻村工作队,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200万元,不仅牵头建起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地“减负提速”,还推动村企深度合作、盘活闲置土地、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一步步引导四井村摆脱单一的“传统种粮”模式,走上了发展“多元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
“过去村里没几台像样农机,留守多是老人、妇女,‘种地难’是发展老大难。工作队来了后,真真切切办了实事!”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峰语气里充满感激。2022年,工作队帮村里建起农机合作社,添置36台套大型农业设备,并购置无人机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如今,四井村新增土地托管4000亩,机械化让每亩成本降120元、粮食产量提升15%,年省耕地劳务费20余万元。合作社还培育8名专业农机手,为周边村提供农机服务,年助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此外,依托优质非转基因大豆资源和规模化种植优势,工作队协助村里建设了高油高蛋白大豆基地和2000亩农产品溯源基地,并牵线与绥棱县林业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笨榨豆油厂。该厂年加工大豆300余吨,不仅吸纳了30多名脱贫户就业,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成功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在守好粮食安全基本盘的前提下,依托自身优势为村民开辟更多增收渠道,是我们一直琢磨的事。”工作队队员吴绍顺说。通过多次走访调研,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特性,工作队最终敲定红松果林项目。该项目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潜力,能让村民长期受益。如今四井村1100棵红松果树已移栽到位,成活率高达96%。进入丰果期后,年产出松子将超2万斤,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创收50余万元。
“2026年,村里计划以红松果林为基底套种刺五加,发展间作产业。”王海峰介绍,这能形成“以短养长、林药共生”立体产业模式,最大化利用林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翻番。
在推动产业振兴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始终锚定“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协同推进的目标,以“先净化、再绿化”为准则开展环境整治,累计栽种云杉、黄槐等树种5.5万株,波斯菊等花卉30万株,打造“乔灌相拥、花草相映”的生态景观。
龙江森工集团新一届驻村工作队轮换完成后,接棒驻村干部信心十足:“将始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体要求为根本遵循,持续坚守在乡村振兴一线,全力筑牢四井村乡村振兴的根基,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奔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