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今天,全球南方正群体性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农业作为全球南方众多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关乎消除贫困、粮食安全,更关乎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发展。日前,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由商务部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以下简称“虹桥论坛”)“全球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交流对话”分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全球的20余位嘉宾和300余位国内涉农机构和企业代表与会交流,为开创全球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也是虹桥论坛首次将“全球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纳入重要研讨议题。
搭建平台,讲好全球南方故事
“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始终秉承国际公共产品定位,践行全球治理倡议,赋能包括南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虹桥论坛秘书处宋尚哲介绍,进博会为南方国家优质农食企业打造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快捷通道,也为南方国家农业成果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了桥梁。据统计,前七届进博会期间,最不发达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累计意向成交额分别达到了41.8亿美元和51.4亿美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的民生和经济增长。
在进博会这一开放的贸易平台上,各方怀着促进全球南方农业发展、共享市场机遇、完善全球治理的共同期许,探讨全球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议题。宋尚哲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更对推动全球南方发展及农业发展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同时也宣示了南方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共同立场,为未来深化国际农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全球南方农业合作这项宏大事业中,媒体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再仅仅是场外的‘记录者’和‘报道者’,更是主动的‘搭建者’和‘推动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副主任王世林介绍,该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全球南方农业合作传播平台,具体包括推动“论坛成果媒体化”、构建“可持续的合作叙事”、拓展“国际传播伙伴网络”以及壮大国际“三农”朋友圈四方面,将制成系列媒体产品,设立长期报道计划,持续追踪并分享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故事,让中国的乡村故事走出去,把卢旺达的丰收节日、拉美的种植经验等请进来,实现真正深度的文明对流。同时,与各国媒体及机构建立常态合作,推动更多精品内容“出海”,链接农业资源,使用媒体赋能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强化合作,赋能全球南方农业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小农户能力建设等诸多实践,正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杂交水稻的持续创新,正成为破解全球南方正面临气候危机与粮食短缺的双重挑战的‘金钥匙’。”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指出,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各地的共享,彰显了全球南方国家“共担粮食安全责任”的初心和使命。在非洲,杂交水稻已写下南南合作的生动篇章。在马达加斯加筛选出的品种本土化种植,使当地水稻产量从2.5吨跃升至7.5吨。一方面,通过“公司+政府+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种子、肥料、加工、物流等产业发展。随着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落地建设,这里将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研发与推广应用的“创新引擎”。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援外培训为非洲国家培养了7000余名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学员们学成返乡后,改进当地种植技术、更新本地品种,带动农田灌溉建设,这正是“授人以渔”的生动体现。
卢旺达发展委员会首席投资官米歇尔·乌穆伦吉表示,卢旺达和中国的合作彰显了南南合作精神,“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均推动了卢旺达农业转型。咖啡是卢旺达农业的基石性产品,占出口额近45%,通过创新、布局与持续投资,该国咖啡及农产品产业不断发展,而中国在技术分享、交流及市场准入方面为卢旺达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卢旺达的咖啡、茶、辣椒等农产品已成功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优质农产品贸易为双方带来了经济蓬勃发展的契机,也有助于增强供应链韧性。卢旺达计划在2050年成为技术驱动型高潜力经济体,农业将在这一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球南方国家无法独立发展,必须融入国际大家庭,合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介绍,近年来,学校着眼全球农业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需要,持续强化农业领域战略布局,组建现代农学院、现代农业研究院等机构,并持续壮大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团队建设。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先后实现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和六倍体小麦完整基因组图谱等一系列全球首创性成果,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贡献了独具分量的“北大力量”。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不仅是经济部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就业、稳定与身份认同的来源,也是粮食安全和农村繁荣的基石。”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国别项目司司长埃斯西庞·奥利维拉-戈麦斯表示,国际贸易中心在农业转变为创新、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作用。在埃塞俄比亚,国际贸易中心识别出咖啡、芝麻和原液产品出口的新机遇,指导政策改革与投资优先事项,助力质量标准制定以避免农业损失,帮助咖啡种植者对接出口市场;在加纳,助力当地可可种植产业发展,打造高品质可可出口产地;在柬埔寨和老挝,与相关部门合作,为契合亚洲和欧洲市场需求的加工水果、有机大米和香料制定出口路线图,同时帮助种植者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农产品。此外,国际贸易中心还积极识别、保护和留存传统种植技术,引入全球北方国家先进经验技术助力南方国家发展,帮助亚洲和非洲中小型企业成长。他强调“想走得快一个人走,想走得远要一起走”,并表示愿与中国各方共同努力,为人们创造更好的机遇与未来,为全球南方可持续农业贸易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扶持,破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局
农业是全球南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同全球南方国家的农业合作,是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深化南南合作的责任担当,也是推动共同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全球农业发展面临气候变化、地缘冲突、贸易壁垒以及供应链波动等多重挑战。在这背景下,加快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产业链韧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其紧迫性和战略意义愈发凸显。
目前,全球南方国家的农业合作已进入“技术共享+产业协同”的新阶段。柏连阳建议,一是共建“适应性研发网络”。依托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杂交水稻研究培训参考中心”等平台,开展“一国一策”的品种定制:在东南亚推广高氮效、耐涝、抗病虫品种;为非洲干旱地区培育抗旱品系;向小岛屿国家输送耐盐水稻品种,让每粒种子都能“因种适地”“适地生长”。二是共筑“可持续产业生态”。借鉴中国—东盟大米贸易合作经验,推动“种植—加工—物流”全产业链升级:在东南亚复制智慧稻米产业园模式,用区块链实现溯源溢价;在非洲推广“水稻+畜牧”复合经营,实现“一粒种子激活多国产业”。三是共搭“能力建设桥梁”。升级杂交水稻国际培训体系,设立“南方农业青年学者计划”,通过田间实操、数字课堂等方式,为各国培养技术骨干;建立“南南农业科研数据库”,实现种质资源与栽培技术的共建、共享。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认为,生物多样性与科学创新对农业至关重要,而人工智能将是重塑农业科学的关键力量。他指出,中国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压力下为追求效率而创新,其在精准农业、生物肥料等领域的探索,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可提升工作效率、便于实践推广,未来可以用无人机24小时监督农业作业、探索可持续不间断生产模式。此外,他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化肥虽曾推动规模化农业,但易致土壤养分流失,可探索液态肥料等。
“卢旺达与中国长期保持卓越的外交与经贸关系,两国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当前,卢旺达农业发展仍面临困境,虽拥有大量可种植土地,却仍需大量进口农产品,亟需农业技术与系统支持。”米歇尔·乌穆伦吉表示,卢旺达希望加强与各方贸易合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户公平获得市场机会以及在追求粮食安全的道路上不掉队,力求通过包容性发展为15亿人带来公平市场与贸易机会,卢旺达从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并开发加工农产品。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提出,全球农业发展必须聚焦粮食供应稳定、农民的生计和绿色转型3个焦点。他认为,全球南方在贸易、技术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兴起,其中最有希望的模式就是南南及三方合作。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12日1版)
排版、美编:林倩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