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利益,美国科技巨头能多没有下限?近日,美媒曝光了美国科技巨头Meta一封内部文件,内容直指该公司2024年高达160亿美元,相当于1140亿人民币的收入,来自诈骗广告和违禁商品广告。
全球数十亿用户每天要面对的,竟然是多达150亿条诈骗广告的推送规模,Meta到底是怎么操作的?
![]()
这不是漏洞是生意
想象一下,在Meta的广告王国里,欺诈风险根本不是一个需要修复的Bug,反而更像一个可以公开交易的“金融产品”,有着明确的挂牌价和准入门槛。这套审核机制,说白了,就是个金融风控模型,只不过它风控的对象是全球几十亿用户。
系统内部有一个冰冷的阈值:只有当一个广告客户被算法判定为骗子的概率高于95%时,才会触发封禁。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比一个信用评级,只要你没到“彻底爆雷”的垃圾级,你就依然是平台欢迎的“风险客户”。
![]()
对于那些徘徊在95%红线之下的高风险广告,Meta的处理方式不是拒绝,而是向他们收取更高的广告费。这操作听着耳熟吧?这根本不是惩罚,这就是在为高风险资产提供“溢价”,Meta则稳坐庄家,收取着高额的“利息”。
更让人咋舌的是这套体系里的“双标”,那些真正的大客户,即便违规记录超过500次,依旧能安然无恙地继续投放广告。而那些小虾米,只要被标记涉嫌金融诈C作达到8次,就会被立刻封号。
![]()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区别对待了,这是在为那些“资金盘”雄厚的犯罪分子,开辟了一条VIP特权通道。
最可怕的是,这个系统还能自我强化。当你因为好奇点开了一条诈骗广告,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就会根据“喜好”,给你推送更多、更精准的同类内容,为你量身打造一个“诈骗信息茧房”。风险资产在这里,还能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
![]()
冷酷的数字天平
Meta对这些诈骗行为的默许,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精密而冷酷的成本效益计算。在这杆完全由数字构成的天平上,用户的安全、社会的责任,只是一个权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变量。
一份今年2份的内部文件推算,仅仅半年内,高风险诈骗广告就能给公司带来35亿美元的收入;而另一份评估则显示,即便因此面临监管部门最严厉的处罚,潜在的罚款最多也就10亿美元。
![]()
为了让这笔生意更“安全”,公司内部甚至给负责打击可疑广告的安全团队设置了一个KPI:你们采取的任何行动,所导致的营收损失,绝对不能超过公司总收入的0.15%,也就是1.35亿美元。
对安全的投入减少,意味着诈骗犯们可以更轻松就找到平台的漏洞,而4月份的一部内部评估报告,就证实了这一点。
![]()
用用户的血汗钱供养AI
你可能会问,赚这么多“黑心钱”到底为了什么?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宏大:为了赢得那场关乎未来十年科技霸权的终局之战——人工智能。从诈骗生态中汲取的巨额利润,正在源源不断地变成供养AI帝国的关键“弹药”。
因此,我们就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安全部门的资源被不断削减,而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惊人的700亿至720亿美元,分析师甚至预测,下一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开销或将飙升至970亿美元。
![]()
一边是对安全釜底抽薪,一边是对未来疯狂下注,这笔钱从哪里来?那160亿美元的灰色收入,正是答案的一部分。它就像一种隐形的“暗税”,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他们身上抽取,然后投入到扎克伯格的AI帝国建设中。
最近,公司还计划发行高达300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并且获得了约1250亿美元的超高认购意向,这表明资本市场对其AI故事极为买账。但别忘了,这种敢于在资本市场进行激进融资的底气,恰恰建立在它拥有一条外人看不见的、来自灰色地带的稳定现金流之上。
![]()
公司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公开表示,为了在AI竞赛中保持竞争力,公司将继续大力增加支出,而内部文件里一句不经意的担忧则暴露了真相——公司担心减少来自诈骗广告的收入,会影响整体的业务预期。他们心知肚明,并且高度依赖这笔“暗税”。
一场失衡的游戏
然而,这种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商业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一边是资本市场对其AI故事的热烈追捧,另一边却是监管铁拳和市场恐慌的步步紧逼,Meta的“风险炼金术”正走向失衡的边缘。
![]()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虽然表态已对此时展开调查,但英国监管机构的数据却更加触目惊心:去年因支付欺诈造成的损失中,高达54%的案例都与Meta旗下的产品有关,这个数字超过了所有其他社交平台的总和。
面对汹涌的舆论,公司发言人安迪·斯通辩称路透社的报道是“选择性的视角”,指责其“扭曲了”公司的策略。他声称内部10%的营收估算“过于粗略”,后续核查发现真实比例更低,但当被问及具体数据时,他却哑口无言。
![]()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金融市场,财报公布后,尽管公司的营收和AI战略备受追捧,其股价却在单日暴跌11.33%,市值凭空蒸发2147亿美元,创下了公司历史上第二大单日跌幅。一方面是债券市场1250亿美元的热捧,一方面是股市的仓皇出逃。
这种精神分裂般的市场反应再清晰不过地揭示了真相:投资者愿意为Meta的AI梦想买单,但对其当前这种不健康、不透明,甚至不道德的盈利模式,投出了一张沉重的不信任票。
![]()
结语
Meta的这种行为,核心是一种“算法化的道德风险”,它将人性弱点、监管滞后和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构建了一个在财务上短期看似成功的闭环。但从长远来看,这套“炼金术”正在疯狂侵蚀公司的信任根基,无异于饮鸩止渴。
这已经不单单是Meta一家的丑闻,它更像是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个残酷缩影。当科技巨头强大到可以自己定义“风险”,自己给“道德”标价时,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