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咖荟·汽车夜话现场,Momenta全球首席架构师饶庆带来了他的最新判断。
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正从算法炫技转向体系效率;
自动驾驶要实现可规模化,必须依托千万级量产车形成真实数据闭环;
数据驱动正在取代规则驱动,强化学习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技术;
智能驾驶的演进将遵循“智驾摩尔定律”——软件体验每两年提升十倍,硬件成本每两年减半。
以下为饶庆在乌镇咖荟·汽车夜话现场的发言整理:
Momenta成立于2016年,使命是“Better AI, Better Life”,希望通过更好的AI带来更好的生活。
从2016年到2021年,是公司从0到1的阶段;2022年实现首款车型量产。2022年至2024年,是从1到10的阶段,我们与多家合作伙伴陆续完成量产交付。到2025年,公司已有40多款量产车型,装车规模超过50万辆。
我们的原则是,在交付时要做到超出预期。很多合作的主机厂,也逐渐成为了战略级伙伴。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主题——如何实现可规模化的L4自动驾驶。
我们所说的“可规模化”,并不是几百辆、几千辆RoboTaxi在特定区域内的示范运行,而是要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安全运行,让用户真正“脱手、脱眼”。
要实现这一点,安全性是首要前提。
人类司机平均每1亿公里会发生一次致命事故,如果要达到“比人类安全10倍”的目标,系统必须在1000亿公里的数据中持续迭代性能。
这些数据里包含着真实世界的各种长尾问题:轮椅穿越人行横道、高速掉落异物、节日期间路边火堆、卡车装载树木等。只有通过大规模量产数据的回流,才能识别、覆盖并解决这些复杂场景。
我们有两个核心洞察。
第一,长尾问题必须用数据驱动的方式解决。传统做法是“见问题、加规则”,但规则是有限的,世界的复杂性是无穷的。只有让模型通过数据学习,系统才能持续进化。
第二,量产车辆是实现可规模化L4的关键。几百辆RoboTaxi无法覆盖真实世界的复杂度。只有当量产车辆达到千万级规模,每辆车每年贡献约一万公里数据,整个系统才能累积到千亿公里级的数据体量,支撑模型的持续迭代。
基于这两个判断,我们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套“飞轮体系”。
中间的核心是数据驱动的算法飞轮,两条腿分别是量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量产数据回流算法,算法提升再反哺量产,让两个体系形成闭环,不断演进。
从2022年量产至今,我们的数据驱动算法已迭代到第六代。早期从算法2.0到5.0,经历了由多个小模型向一体化端到端大模型的融合,也完成了从规则规划到数据驱动规划的转变。
到2025年,我们升级到R6飞轮大模型。“R”指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不同,强化学习让模型在云端世界中不断自我试错,通过奖惩机制优化行为。好的行为,如平稳、安全、高效的驾驶,会被强化;不好的行为会被抑制。这样模型能在虚拟世界中不断改进,逐步接近甚至超越人类老司机的水平。
可以用AlphaGo做一个类比。AlphaGo最初通过人类棋谱学习击败人类冠军,之后通过自我对弈实现超越。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模型的进化也是类似路径。
端到端大模型的能力在真实世界中已有体现。在无车道线、泥泞路面等复杂环境下,即使感知模型不输出明确的车道类型,系统仍能生成符合人类老司机水平的路径;
在ETC通行中,大模型能在无车道线、无序博弈的场景中自动判断通道类型、杆形结构、并与其他车辆协调,实现丝滑通行;
在车位到车位的城市导航中,也能将停车场导航与城市领航无缝衔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智能驾驶体验。
除了国内,我们的高阶智能驾驶产品也在全球落地。
今年在慕尼黑车展期间,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200多场城市环线展示,实现零接管,获得了国际主机厂的良好反馈。
最后,想分享我们对行业未来的判断:“智驾摩尔定律”——软件体验每两年提升十倍,硬件成本每两年减半。
2024年的体验接近滴滴专车司机水平,2026年将达到国宾级司机,预计到2028年前后,可规模化的L4能力将真正形成。
硬件端同样在快速优化,目前L2++智能辅助驾驶的成本约为一万元人民币,未来通过芯片进化、去激光雷达等方式,无图城市智驾成本有望降至四五千元。
我们相信,自动驾驶的演进会遵循这条“智驾摩尔定律”。
这是一个持续学习、持续优化的过程,靠技术突破,更靠体系的稳健与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