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从身份证上的地址到国庆黄金周的人流,从地图上的定位到巷子里的蛋烘糕香气,成都的老地名正以多元姿态“活”在当下。
11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青羊区民政局了解到,作为成都市地名文化开发建设先行区,青羊区将重要地名文化、地名故事与区域特色资源融合,探索“一域一色,一街一品”,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实现从“地名名称”到“品牌名称”转变。
![]()
老巷焕新从地理标识到文化IP
清晨的宽巷子社区,门口的文化长廊映着晨光,“城史城事”文创装置下,几位老者正指着文化墙回忆往昔。“这少城的名字,秦时就有少城,清时成了满城,社区门口的地名文化墙一立,娃娃们也能看懂这里的老底子了。”居民李大爷的感慨,恰是青羊区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建设的生动注脚。
宽巷子社区,作为青羊区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建设的重点区域,正成为“地名+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这里不仅保留着清代满城遗存的街巷格局,更通过“宽窄度”“党建引领”“人文底蕴”等多维度的展陈设计与场景营造,将地名文化融入市井生活与游客体验之中。
![]()
“我们不仅要让市民记住乡愁,更要让地名成为文旅融合、社区治理、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宽巷子社区相关负责人周瑛表示。
不只是宽巷子社区,在整个宽窄巷子片区,地名不再是冰冷的标识,而是可感知、可互动、可传播的文化IP。通过AR复原、二维码导览等技术实现“数字化重生”。通过“地名+文创”“地名+商旅”等模式,地名文化被转化为特色商品、主题线路与打卡点位,成为青羊区文旅消费的名片。
![]()
鹤鸣茶社
文脉生金老地名引爆新流量
青羊区的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建设,远不止于一条街、一个社区。全区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服务群众”的原则,推动地名文化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开发”。
每到节假日,青羊区的老地名总能释放出强劲的经济吸引力。2025年国庆黄金周,这份“吸引力”有了清晰的数据注脚:接待游客316.12万人次,同比增长7.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85亿元,同比增长8.59%。
其中,宽窄巷子片区7天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8%;祠堂街艺术社区接待游客35万人次,部分游客坦言“因‘百年祠堂街’的地名名气而来”。
![]()
地名进社区宣传活动
游客量的攀升直接转化为消费活力——宽窄巷子内不少印有“宽窄巷子”“少城”等地名的书签、笔记本成了爆款;周边餐饮商户日均营业额上涨,三大炮、蛋烘糕等特色小吃销量较平日翻3倍,不少摊主笑着说:“客人一进门就问‘这是不是宽巷子最火的那家’,地名就是最好的招牌。”
值得一提的是,地名正推动青羊消费场景从“单一观光”向“沉浸体验”升级。2025年4月,宽窄巷子发布“宽厰chǎng”空间品牌,借助“少城遗址”地名IP打造策展式零售、主理人社群等新场景。而祠堂街艺术社区在“2025年度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评选中获三项金奖。这条紧邻人民公园的百年老街,原名喇嘛胡同,因年羹尧生祠修建于此得名“祠堂街”。抗战时期,这里汇聚成都70%的书店及各大报刊、文艺社团,曾被誉为“天府文化现代化新起点”。
图据受访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