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巴菲特我发现: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只专注自己,从不关注他人

分享至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圈看到同事晒出 “月薪五万” 的工资条,瞬间觉得自己那点薪水像打发要饭的;刷短视频刷到同龄人 “30 岁全款买房”,转头看自己的房贷账单,连喝奶茶都要纠结加不加珍珠。

我们总以为 “关注别人” 是为了找差距、促进步,可偏偏有个老头,活了 93 岁,从来懒得看别人的 “成绩单”,却成了全世界都想抄作业的 “股神” 他就是沃伦・巴菲特。

你肯定会说:“不对啊!股神不都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吗?不盯着同行操作、不追行业热点,怎么赚钱?” 哎,这就是巴菲特最颠覆认知的地方:

他的成功,恰恰是因为 “从不关注他人”。

不是他傲慢,而是他早就看透了一个真相:大多数人这辈子活不好,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把太多精力花在了 “盯着别人” 上,最后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别人的 “复制品”,还顺便捎带了满肚子焦虑。



第一、别人的成绩单,是你焦虑的 “砒霜”,不是 “鸡汤”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 “要向优秀的人看齐”,可巴菲特偏不。

他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几十年,从来没正眼看过同行的基金报表,更不会因为 “隔壁基金经理这个季度赚了 50%” 就慌了神。

有记者问他:“您不担心错过赚钱机会吗?” 巴菲特翻了个白眼,慢悠悠地说:“我连邻居家的草坪长得多高都不关心,为什么要关心别人赚了多少钱?”

这话听着有点 “拽”,但细想全是道理。

你以为 “向别人看齐” 是动力,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塞进了别人的 “尺子” 里。

就像菜市场里抢打折菜的大妈,看见别人往购物车里塞土豆,她也不管家里还有半袋,跟着抢,最后土豆放坏了,还抱怨 “这菜不新鲜”。

股市里的散户就是这样:看见别人炒新能源赚了钱,赶紧跟风买;看见别人追人工智能翻了倍,又慌忙割肉换仓。结果呢?别人是 “低买高卖”,他是 “高买低卖”,最后亏得底裤都快没了,还骂 “这市场太坑人”。

巴菲特才不上这个当。

早年科技股炒得火热,微软、谷歌的股价像坐火箭一样往上涨,身边的人都劝他 “赶紧进场,不然就晚了”。巴菲特摆摆手:“我看不懂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要跟着别人买?” 后来互联网泡沫破裂,无数人亏得血本无归,巴菲特却因为 “没关注别人的狂欢”,稳稳地保住了本金。

你看,别人的 “成绩单” 从来不是你的 “导航仪”,反而可能是让你偏离轨道的 “陷阱”。

更扎心的是,你盯着的 “别人”,很可能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假象”。

就像圈里晒的 “岁月静好”,背后可能是信用卡账单堆成山;短视频里晒的 “一夜暴富”,可能是 P 图加剧本。

你把这些 “假象” 当成自己的 “目标”,就像把海市蜃楼当成绿洲,跑断了腿也到不了,最后还得骂 “这世界对我不公平”。

巴菲特才不玩这套,他每天蹲在自己的 “能力圈” 里,研究那些能看懂的公司,比如生产糖果的喜诗糖果、卖保险的 GEICO,别人觉得 “这行业太传统,没前途”,他却一门心思研究 “怎么让糖果更好吃、怎么让保险更划算”,最后这些 “不起眼” 的公司,成了伯克希尔的 “摇钱树”。

所以啊,别再盯着别人的成绩单了。别人考 100 分,不代表你也能考 100 分,可能他擅长数学,你擅长语文;别人一年赚 100 万,不代表你也能赚 100 万,可能他适合做生意,你适合搞技术。把看别人的时间用来研究自己,比什么都强。

第二、“不关注他人” 不是冷漠,是顶级的 “精力结界”

有人说:“巴菲特不关注别人,是因为他有钱有地位,普通人哪能这样?我们得社交、得打听消息,不然怎么混?” 这话又错了。巴菲特不是 “冷漠”,而是他把精力当成了 “限量版 Wi-Fi”,连的设备越多,自己这边就越卡,所以他干脆只连 “自己的设备”。

你观察一下巴菲特的日常就知道了:每天早上 6 点起床,读报 6 个小时,研究公司财报;下午要么跟合伙人芒格聊天,要么继续看资料;晚上早早睡觉,从不出席乱七八糟的峰会,也不参加酒局。

有人统计过,巴菲特每天花在 “关注他人” 上的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比如看看新闻里的重大事件,但绝不会去刷 “同行最近在干嘛”“名人最近在投资什么”。

反观我们呢?每天刷圈 1 小时,看同事晒的团建、朋友晒的旅行;刷短视频 2 小时,看博主推荐的 “赚钱项目”、网红分享的 “成功经验”;再跟朋友聊半小时天,打听 “隔壁部门谁升职了”“楼下奶茶店又出新品了”。

一天 24 小时,一半精力都花在了 “别人的生活” 上,自己的工作没做完,学习计划没执行,还抱怨 “没时间”“太累了”。

这就像学生写作业,本来半小时能写完,结果写两分钟就忍不住看同桌的进度,看他写得快,自己就慌了,写得更慢;看他玩橡皮,自己也跟着玩,最后作业没写完,还被老师骂。

巴菲特就像那个 “不管同桌的学霸”,不管别人是快是慢、是玩是学,他都按自己的节奏来,最后自然考得好。

还有人说 “社交很重要,多关注别人才能积累人脉”。

可巴菲特的人脉圈小得可怜,最常联系的就是芒格和几个核心高管。但他的人脉质量却高得吓人 ,比尔・盖茨跟他是好朋友,亚马逊的贝佐斯也愿意跟他交流。

为什么?因为他不是靠 “关注别人、讨好别人” 积累人脉,而是靠 “专注自己、做好自己” 吸引人脉。就像你是块磁铁,自然会吸引铁钉;你要是块石头,再怎么盯着铁钉,铁钉也不会理你。

比尔・盖茨第一次见巴菲特时,还以为他是个 “老古董”,不懂科技。结果聊了半小时,盖茨发现巴菲特虽然不关注科技行业,但对 “商业模式” 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深。

后来盖茨说:“跟巴菲特聊天,不是我教他科技,而是他教我怎么把企业做好。” 你看,真正的人脉不是 “求来的”,是 “换来的”,你把自己做好了,有了价值,别人自然会来找你;你总盯着别人,自己没价值,就算认识再多名人,也没用。

所以啊,别再把 “精力” 浪费在关注别人上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