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最近,中国军事科技领域又传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消息。在福建舰航空母舰正式入列还不到一个星期,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纪念日之际,一款名为攻击-11的隐身无人机通过官方渠道正式亮相,确认已加入解放军战斗序列。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新装备本身,更在于它可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甚至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标志着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空中打击体系已经初步成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攻击-11,代号“玄龙”,这事它的代号首次官宣。它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首次公开展示。但当时的亮相更多是作为一种成果展示,而这一次,它在空军发布的主题微电影中出现,意义截然不同,意味着它已经完成了测试和磨合,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攻击-11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技术特征,就是它采用了独特的飞翼式布局。这种设计不是为了好看,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极致隐身。它的雷达反射信号特征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据说几乎相当于一只飞鸟的大小。在现代防空雷达系统面前,如此低的可探测性,使得攻击-11就像一位来去无踪的“幽灵”,极大地增强了其在高度对抗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
除了难以被发现,攻击-11的打击能力也不容小觑。它拥有内置的弹舱,可以携带多种精确制导弹药。这里有个关键点:弹药是藏在机身内部的,而不是挂在机翼下。这样做同样是为了隐身,一旦打开弹舱门,就会破坏整体的隐身外形。因此,攻击-11的设计体现了从始至终对隐身性能的极致追求。它的命中精度很高,能够对地面或海面上的高价值目标,如指挥中心、雷达站、军舰等,实施“点穴式”的精准打击。
如果攻击-11仅仅是一款性能优异的无人攻击机,其意义可能还停留在单一装备的更新换代上。但官方披露的信息中,更引人深思的是展示了“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的场景。这可以说是这次“王炸”亮相的真正核心所在。
![]()
什么是有人机-无人机协同呢?我们可以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来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带领着一群高度智能化的忠实助手一同执行任务。在这个体系里,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扮演“大脑”和“长机”的角色,飞行员在后方坐镇,进行宏观决策和指挥。而像攻击-11这样的无人机,则作为“僚机”,听从长机的指令,前出执行高风险的任务,如侦察、干扰、甚至率先发动攻击。
这种作战模式带来的优势是革命性的。首先,它极大地扩展了空中作战的范围和效能。有人战机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空域活动,而无人机则可以深入敌后,形成分布式的探测和打击网络。其次,它显著降低了人员的风险和战机的成本。无人机即使被击落,也不会造成飞行员伤亡,而且其造价通常远低于先进的有人战机。最后,它给对手的防御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需要同时应对来自多个方向、具有高度隐身特性的无人机群,这对任何国家的防空系统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
![]()
有趣的是,在“忠诚僚机”或“协同作战飞机”这个概念上,美国实际上是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很多年前,美国的相关实验室就启动了类似项目,也推出了像X-47B、XQ-58A“女武神”等技术验证机。然而,这么多年过去,美国的这些项目似乎始终停留在试验和探索阶段,进展缓慢,迟迟未能形成规模化的实战能力。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比如在人工智能自主空战、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通信、以及项目与六代机研发进度的捆绑等方面,都遇到了技术或管理上的瓶颈。
![]()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起步可能稍晚,但步伐扎实而迅速。攻击-11的正式服役以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概念的公开演示,表明中国在这一未来空战的关键领域,已经实现了从技术验证到实战能力转化的关键一步,走在了实际应用的前列。这种发展态势,无疑会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一款新武器的亮相,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形成体系化的战斗力,需要长期的训练、磨合,以及战术战法的不断创新。但攻击-11及其所代表的作战理念,清晰地指向了一个方向:未来战争将是智能化、体系化的对抗,单一武器平台的性能固然重要,但整个作战体系的融合与协同能力将更具决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