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布会越来越听不懂?
![]()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现在汽车发布会的术语越堆越多,从“800V”、“世界模型”到“魔毯”、“远超国标”,看一场发布会像在考术语题。
只喊口号、不给条件、曲线、条款编号?先别信,打个问号再说。今天教你一眼识破四步法:看前提 → 看边界 → 看收益 → 看成本。
我整理了汽车术语黑话词典,一起来学习一下。
黑话词典TOP12 1) 800V/900V(高压平台)
- 在说什么:平台电压更高,充电更快、损耗更低。
- 实际上是什么:直流母线从~400V提升至~800/900V,降低同功率电流,利于快充与效率。说白了,就是“同样干活电流更小,线损更低,前提是桩端也跟得上”。
- 什么时候真有用:桩端支持高电压、线束/继电器/器件匹配、热管理/BMS标定到位。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喊“800V”,但桩端电压不足、快充曲线短、温控跟不上。
- 如何一眼识破:看10%-80%区间平均功率与电压窗口、兼容桩类型、温控状态,而非峰值口号。
- 在说什么:电池可超高倍率充电,几分钟回血。
- 实际上是什么:以容量为基准的倍率指标,真实速度受电芯体系、温控、桩端能力与SOC窗口限制。简单讲,“倍率再高,条件不达标也白搭”。
- 什么时候真有用:快充型电芯+预热/冷却到位+高压高功率桩+合适SOC区间。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报倍率,不给曲线与条件(温度/SOC/桩端)。
- 如何一眼识破:要曲线图与测试条件;看全程平均功率,不看单点峰值。
- 在说什么:效率更高、加速更强、能耗更低。
- 实际上是什么:更高耐压/频率、低开关损耗的功率器件,常用在牵引逆变器/高压充电。
- 什么时候真有用:大功率/高频开关工况、设计/散热/EMC匹配好、成本收益可接受时。
- 什么时候是噱头:把“用SiC”当万能加分,不谈效率窗口/热设计/成本权衡。
- 如何一眼识破:看逆变效率曲线、热设计与标定细节,而非“材料更先进”的口号。
- 在说什么:能量密度更高、空间更省、车更轻。
- 实际上是什么:CTP电芯直达电池包,CTC进一步与车身结构一体化,减少结构件。
- 什么时候真有用:结构安全验证充分、热扩散防护完善、维保方案清晰、量产周期足够长。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谈密度与体积,不谈碰撞/热蔓延/维修更换策略。
- 如何一眼识破:看结构/热安全测试与维保策略,是否给出可核验的试验条款与年限。
- 在说什么:充得快。
- 实际上是什么:功率随SOC变化的曲线,决定实际补能体验的是“高功率持续区间”。直白点说,别被“峰值一下子冲上去”迷惑,看能顶多久。
- 什么时候真有用:桩端功率稳定、温控策略好、BMS窗口宽、电芯适配。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展示峰值点、避谈温度/桩端条件/SOC区间。
- 如何一眼识破:看10%-80%平均功率与温控状态对齐的曲线对比。
- 示例:在 25 ℃、桩端 ≥ 920 V/600 A 的条件下,10%-80% 区间平均功率 ≥ 180 kW 的车型,补能速度更稳定;仅有“峰值 300 kW 持续 < 5 分钟”的展示不应视为“快充体验好”。
![]()
快充曲线区间对比(示意)——看“高功率持续区间”,别只看峰值
6) 世界模型 / 端到端(智能驾驶)
- 在说什么:更聪明的“大脑”,直接从感知到控制。
- 实际上是什么:以大模型/端到端学习耦合感知-预测-规划,构建时空表征直接输出控制。落地层面,还是要回到“可用率/接管/开城范围”这些硬指标。
- 什么时候真有用:算力充足、数据与标注规模大、在线评估完善、复杂场景覆盖充分。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放示范视频,不给可用率/接管频率/开城范围与条件。
- 如何一眼识破:看城市开放里程、接管频率、夜间/雨雪等长尾场景的可用性统计。
- 落地口径:城市场景 NOA 可用率≥ 95%,接管≤ 0.5 次/百公里,并分别给出夜间/雨雾天口径与开城范围说明(示例阈值,需结合厂方口径标注条件)。
![]()
智能驾驶落地口径(示意)——可用率 / 接管 / 开城范围需成对出现并说明条件
7) BEVFormer(感知范式)
- 在说什么:看得更准更远,理解更完整。
- 实际上是什么:将多目视觉/特征统一到BEV平面做空间理解,为3D检测/占用预测提供基础。
- 什么时候真有用:多传感器标定/时序对齐成熟、算力预算充足、数据分布稳定。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提模型名,不谈帧率稳定性与融合鲁棒性。
- 如何一眼识破:看运行帧率、占用/检测精度、恶劣光照与雨雪表现。
- 在说什么:舒适与操控兼顾,实时调节悬架软硬。
- 实际上是什么:通过阀域/电磁阀实时调节阻尼力,配合传感器和控制策略。
- 什么时候真有用:传感器布置与控制算法成熟、与弹簧刚度/轮胎匹配良好。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有“有无”,没有调节范围与策略细节,体验差异小。
- 如何一眼识破:试驾看模式差异、路面切换时车身响应;看厂商是否公开调节范围与策略。
- 试驾观察法:减速带看一次回弹是否干脆;S弯看侧倾建立与回正速度;碎震路看高频抑制是否细腻。
- 在说什么:响应更快、更高级。
- 实际上是什么:磁流变液粘度随磁场快速变化,阻尼响应更快。
- 什么时候真有用:高频细碎路、激烈工况需要快速阻尼变化且耐久可靠。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谈“更高级”,不谈维护与成本、工作温区与寿命。
- 如何一眼识破:关注响应时间、耐久与维护成本是否公开。
- 试驾观察法:细碎路面低速通过时观察座椅与方向盘细微振动是否被快速“收干”;高速并线时看车身一次动作是否利落无多余摆。
- 在说什么:更舒适、更可调。
- 实际上是什么:气室结构不同带来弹性曲线与行程差异,双腔更易兼顾舒适与支撑。
- 什么时候真有用:与CDC/主动侧倾/预瞄等策略联动、整套标定良好。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改“硬件名片”,不做系统联动与标定。
- 如何一眼识破:看是否与减振/防倾/预瞄协同调校;试驾感受细腻度与支撑性。
- 试驾观察法:低速大起伏看“摆船感”是否被压住;满载压缩行程时听是否有“顶/闷响”;切换舒适/运动模式看车高与支撑变化是否同步。
- 在说什么:安全/性能超越国家标准很多。
- 实际上是什么:相对“最低门槛”条款的提升;必须明确对应条款、工况与阈值。
- 什么时候真有用:列清楚条款编号、测试方法与数值,且与使用场景相关。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喊口号,不提供可核验条款与数值。
- 如何一眼识破:要求给出“标准编号+条款+数值+测试方法”,否则不采信。
- 示例:如功能安全 ISO 26262(明确 ASIL 等级)、AEC‑Q100 Grade 1(−40℃~125℃ 器件等级)、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若无具体编号与条款,不视为“远超国标”的有效证明。
- 在说什么:更可靠、更安全。
- 实际上是什么:符合汽车电子相关体系与标准(如 AEC-Q、ISO 26262、IATF 16949 等)的器件/模块。
- 什么时候真有用:明确适用标准与等级(如ASIL)、认证范围与生产一致性。
- 什么时候是噱头:只说“车规级”,不说具体标准与等级范围。
- 如何一眼识破:让其给出标准编号、等级、范围;看是否覆盖整机而非单点器件。
- 示例:AEC‑Q100(集成电路可靠性)/ AEC‑Q200(无源器件)、ISO 26262 ASIL-B/C 等级、IATF 16949 体系证书范围。仅“车规级”字眼不足以判断。
朋友们在选购车辆时需掌握判断主动权,不被宣传口号左右,对任何术语都要追问其前提、边界、收益与成本,要求提供可核验的曲线、条款或指标,优先关注系统实现路径而非营销黑话,优先核实实际曲线与适用条件而非峰值数据或概念名词。
要感觉有用,快快收藏起来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