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0期 | 总第30期 | 儿童福利专题
关注热点
从政策到实践:筑牢“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软硬件基础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将服务“一老一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依托便民生活圈建设养老育幼服务设施,整合周边场地设施等资源补齐短板,推动标准化、适老化、适儿化和无障碍升级改造。各地区在友好环境改造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如2022年启动的“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北京、重庆、深圳等地多个街道、社区落地实施,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梳理出34项改造标准,形成《“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硬件建造标准化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热点微评
在项目试点中,社区硬件改造已从零散的“打补丁”模式,逐步走向了标准化、体系化的发展轨道,为“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硬件环境设立了清晰标尺。标准化改造过程中聚焦“一老一小”真实需求、打造模块化灵活产品策略、充分发挥“一老一小”主体作用,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硬件改造模式,让政策所描绘的“宜居宜业、宜老宜小”的社区蓝图变得触手可及。
聚焦“一老一小”真实需求,通过需求调研和适儿适老设计让硬件改造精准适配。社区硬件改造中,了解本社区的一老一小需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友好环境改造的基础和前提。项目设计标准化工具《“一老一小”友好社区需求调查表》,通过调研问卷、实地踏勘和社区访谈等方式了解社区一老一小工作现状与需求,为后期服务工作实施奠定基础。《手册》中友好环境改造在场景上细分为社交活动场地、康体场地、静谧休闲场地等,在维度上切分为通用类、功能类和绿化类,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需求注重适老适儿细节的改造升级,覆盖范围广,充分体现人文关爱细节。34项人性化改造标准基于深入的客群调研与案例分析,将老年人与儿童的不同行为特征与使用偏好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原则与功能模块,实现从“通用设计”到“精准适配”的转变,让社区环境的每一次升级都真正契合一老一小的生活脉搏。
建立模块化硬件改造策略为不同社区提供灵活组合改造方案。《手册》通过模块化、组合化的产品策略,建立起覆盖社区部分、公区配套部分、户内部分及景观部分的标准化建造体系,明确不同面积、不同档位的配置标准与成本区间,并提供从基础到高配的灵活组合方案,确保改造项目在落地时兼具规范性、地方特殊性与成本可控性,从而系统性地提升“一老一小”友好社区的建设质量与推广效率。同时,注重空间的分时利用与功能复合,依据“动区与静区”组合原则,合理布局适老适儿功能模块,如北京市来广营地区绣菊园社区在空间改造后,场地内的翻转球墙面引得小朋友驻足玩耍,而环绕场地的座椅则可为社区老人提供充足的休息、交谈空间,促进代际共融。
改造过程充分发挥“一老一小”力量的主体性作用。项目着力激发老人与儿童群体主体性,通过创新参与方式将“一老一小”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社区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在儿童参与方面,项目方联合社区成立“红领巾议事团”等儿童议事会,引导儿童围绕社区安全、环境改造等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如重庆中心湾儿童议事会成员在“社区踏勘环节”中发现安全问题,针对社区篮球场篮球飞出场地砸到人的状况,儿童们经过讨论确定制作篮球警示牌并轮流值守的解决办法。通过儿童视角发现容易被成年人忽视的安全隐患,在引导下儿童从“问题发现人”转变为“问题解决者”。在老年参与层面,项目同样重视挖掘和发挥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如绣菊园社区“爱心暖夕阳”助老志愿服务队与重庆中心湾社区“特钢贤人坊”等充分发挥社区老年群体力量,促进参与主体性不断增强,也为社区友好环境改造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改造过程注重代际共融,如社区将废弃地块进行重新打造成“一平米微型农场”,变成花果飘香的老小种植园,成为社区“老小参与、协作、共建”的缩影。
标准化的建造体系确保了改造的质量与效率、模块化的产品策略实现方案的灵活适用与推广、发挥“一老一小”力量提升参与主体性与社区归属感。围绕“一老一小”的友好环境改造,其深层价值远不止于硬件升级,更是构建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的重要实践。
1.《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
2.一老一小,共建美好!绣菊园“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成果展示
3.重庆中心湾:“一老一小”友好社区|一群儿童正在悄悄改变这个社区……
关于社会政策观察
社会政策观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发的服务政府和社会的产品,由关注热点、热点微评、相关链接三个模块组成,侧重关注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四个领域,旨在倡导从实践中求破解热点难点之道,传播典范案例,推动实践与政策创新。
关于儿童中心
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和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域政策和行动研究、政策倡导、公益项目评估、公益项目咨询、公益项目运作、专业培训等,为政府、慈善组织、学术机构提供儿童福利与保护、医疗与健康、教育与发展等领域咨询和评估服务,推动多方参与和通力合作,促成社会慈善资源与儿童需求有效对接,推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交流请扫描二维码或留言
微信号:lijing1467
微博号:中国公益研究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文章来源:儿童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