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谷飘香,
又是一年丰收时。
眼下,港城的大地上万千亩水稻换上“金装”,
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
秋天的一口新米,
一直都是张家港人执着的“鲜味”,
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味觉图腾。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这曲家喻户晓的旋律,道尽了稻米在国人饮食文化与精神世界中的根基地位。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水稻是天帝赐予炎帝神农氏的神奇作物,承载着先民对农耕文明的敬畏与期许。
![]()
由AI生成
地处江南腹地的张家港,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长江冲积的沃土之下,沉淀着数千年不曾中断的稻作脉络。
![]()
![]()
![]()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小雅·甫田》便有“黍稷稻粱,农夫之庆”的吟唱,将稻谷与农夫的丰年喜悦紧密相连。到了魏晋时期,《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江南水稻的种植智慧。
![]()
由AI生成
步入唐宋,江南稻作迎来鼎盛时期,文人笔下的稻乡图景愈发鲜活。辛弃疾的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将江南稻田的清新气息与丰收期盼定格。
彼时,江南凭借圩田技术推广与曲辕犁的普及,成为全国的粮仓,俗语道:“苏湖熟,天下足。”
![]()
1977年,常阴沙农场职工进行双季稻杂交授粉。
![]()
1984年,双山乡人民收割水稻。
其实早在秦汉,司马迁在《史记》中便描绘过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的图景,时光流转,这片土地的稻作传统从未褪色。一张张老照片中,皆是沙洲地区延续稻作脉络的生动注脚。
张家港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长江冲积而成的土壤肥沃疏松,河湖纵横交织如网,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
近年来,常阴沙大米、凤凰大米、金村大米等本土优质大米品牌接连涌现,成了大米市场上的“张家港名片”。其多选用“南粳5055”“南粳46”“宁香粳9号”等一批口感好、价格实惠的优质品种。
![]()
依托长江沃土与河湖的灌溉,大米颗粒圆润匀整,表皮泛着清白莹润光泽。煮熟后米粒饱满不软烂,入口绵密带清甜回甘,将江南稻作的千年底蕴,化作舌尖可触的鲜香。
![]()
张家港人的乡愁版图里,大米是最清晰的坐标的之一。一碗米,几乎贯穿了张家港人三餐四季的烟火日常。
![]()
清晨的老弄堂里,早点摊的蒸汽裹着粢饭糕的香气漫开。粢饭糕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小吃之一,外皮焦脆、炸得金黄,咬开却能尝到米粒的软糯,黏性恰到好处。
![]()
20世纪物资匮乏时,粢饭糕是难得的“奢侈品”,一块往往要掰成几瓣,全家人分着尝鲜,那一口热乎的焦香,便成了许多人童年里最珍贵的味觉印记。
![]()
酿米酒
一日三餐的米,更是张家港人情感的载体。炎炎夏日,一碗冰沁稀薄的冷粥,配上咸菜或萝卜干,是刻在张家港人老底子里的清凉慰藉。
![]()
饭桌上,即便菜肴再丰盛,也抵不过一碗白米饭的踏实饱腹。电饭煲锅底结的那层焦黑锅巴,母亲总盛在自己碗里,孩子们却偏要抢着吃,叽叽喳喳间,满是家常。
![]()
节庆时分的米食,更是乡愁最隆重的表达。年前蒸的八宝饭和腊八粥、宴会上的喜糕、赶集日买到的糙米糖、端午亲手包的肉粽……种种滋味刻进了游子的味蕾。
![]()
![]()
这一碗张家港大米,从来都不只是粮食。它是围垦大堤上的汗水结晶,是母亲灶台上的温情守候,是游子行囊里的牵挂。
![]()
米粒里的甜香,藏着千年的稻作记忆,也藏着每个张家港人最柔软的乡愁,无论走多远,只要闻到那熟悉的香气,就知道,到家了。
融媒记者:朱雨馨
部分图片来源于张家港档案
来源:遇见张家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