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安徽境内出现的几所所谓的大学被媒体点名的消息,引发了诸多关注,表面上一些学校的名称看上去像是正规高校,但实际上情况却大相径庭,很多学生及家长在挑选学校的时候仅仅盯着校名,并未在意办学资格和社会认可度的问题,最终拿到手的文凭也许既得不到法律又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种情形是值得认真看清的。
![]()
被点名的几所“学校”,名字都容易让人混淆,有的把校名改得像本省有名气的学院,有的干脆拿外省名校当招牌。有一个叫“安徽南合科技大学”的机构,跟“安徽科技学院”长得很像,可两者背景、体制和资质完全不一样。“安徽科技学院”是真经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有三个校区,十个二级学院,六个十六个本科专业,在人才培育、师资培训等方面承担着省内外的任务,办学历史能上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地方农林学校,经历多次调整合并更名后,二十一世纪初才实现本科转型,近些年又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样的发展路径和办学底子不是短期内就能复制出来的。
还有个冒充“安徽城建大学”,把名字搞得很像“天津城建大学”。真正的天津城建大学从1978年开始,前身跟天津大学有关系,经过很多年评价发展,现在有很多学院和专业,并且可以授予硕士生学位。学校历史、教师队伍、学科建设、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都与那些没正式资质的机构差别很大。把校名弄得差不多,会给社会造成误导,给学生带来真实风险。
![]()
还有个被点名的就是“新民大学”,媒体直接就给贴上了“野鸡大学”、“学历工厂”的标签。这种学校基本上就没有正规办学许可证,教学管理也比较松散,学生拿到的毕业证,在用人单位和社会上都不容易得到认可。“华东农林科技大学”,这个单位在陕西杨凌示范区,它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一所农林类高校之一,由教育部来管,学科设置比较齐全,尤其是农业林业相关的学科实力较强,虽然有人对它的排名有争议,但是它能够入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推免率较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些靠名字“碰瓷儿”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相应的学科力量,也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实力。
从整个省来看,安徽并不缺乏教育资源。省会合肥就有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这样的全国知名高校,在安徽省内还有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多所公办本科院校,安徽人口数量在六千多万左右,常住人口到2024年底为6,123万人,地域面积约为14.01万平方公里,安徽的历史悠久,早在约2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省名“安徽”取安庆与徽州两地首字组合而成,建省时间长,文化底蕴深,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慢,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50625亿元,这些基本条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基础。
![]()
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学历陷阱,要注意以下几点:用人单位在审核求职者的学历时,会查看学校名称、办学层次、办学许可证和教育部学信网上的登记情况。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或报名的时候,要到官方网站去核对学校的资料,看看有没有省级教育部门或者教育部的备案,不要只看学校的名字好不好听,也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的快速学历班或者是在职学历提升之类的说法,正规的学校会有明确的办学历史,学科建设,教学场地以及师资力量等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学校官网,教育主管部门网站或者权威媒体上找到。
从社会治理层面来说打击虚假学校要多方合作,教育部门加强资质审核和常规监管工作,工商、公安等部门依法处理违规使用校名、诈骗招生之类的违法行为,媒体监督与舆论曝光有帮助,但最终还是要依靠行政执法以及法律手段来保障学生的权益,就家长和学生而言增强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也很关键,当遇到需要交费或者签约之类的事情时还要要求对方出示正式文件,并且向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求证。
![]()
高校的名字是对其背景、 资源和教学质量的标示,把名字模仿过来,想靠表面混淆得到生源的做法,会坑很多努力考学的人。安徽省本身就有不少正规院校和优质教育资源,选学校的时候把精力放在查办学资质、看毕业证能不能上网查询以及了解学校的教学能力上,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面对上文提到的那些借势起名,资质平庸的“学校”,你作何感想?你觉得应怎样做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再度上演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