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团队提出提升太阳能效能策略,助力中国碳中和目标。
![]()
随着全球对更清洁、高效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太阳能发电始终是最具前景的解决方案之一。尽管光伏技术不断进步,工程师仍在效率、稳定性和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在众多新兴技术中,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因其潜力超越传统硅电池而备受关注,但其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
近日,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团队宣布在突破这些瓶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电子及电气工程学系李刚教授与杨光教授的带领下,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将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约34%提升至近40%。他们的研究为提升效率、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提供了技术蓝图,是实现大规模部署及对接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
理大团队对叠层电池性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估,重点分析了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耐久性。李刚教授指出:“虽然实验室级器件已实现显著的效率突破,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其可靠性,包括减少从小面积器件到大面积组件的效率损耗。”
研究团队强调,钙钛矿材料仍易受湿度、氧气、紫外线及温度波动的影响,导致性能随时间衰减。将器件扩大为完整组件还需攻克制造工艺难题,例如确保材料均匀性与控制缺陷。尽管已启动户外测试,长期可靠性数据仍显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建议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开展加速稳定性测试。李教授补充道:“需特别关注材料与工艺的产业化可行性,确保其符合工业标准。”
应对环境与材料挑战
钙钛矿材料虽成本较低,但其含有的稀有元素和铅引发了环境担忧。理大团队呼吁开发可持续替代材料,并建立有效的铅管理或回收体系,以保障该技术的长期可持续性。通过科技创新与环保责任相结合,研究将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定位为未来清洁能源系统的基石 —— 前提是产业界能同时满足性能与可持续性标准。
推动产学研协同商业化
研究人员还强调需加强学术界、产业界及科研机构的协作。杨光教授表示:“开发高效可靠的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必须攻克剩余科学难题,以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他指出,融合材料科学、器件工程与经济模型对实现商业化至关重要。
团队期望此项工作能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频共振。杨教授表示:“通过提供稳定的高效可再生能源,我们旨在为人工智能等高耗能产业提供绿色可靠的电力支撑,助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若成功实现,理大提出的40%效率目标将推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从实验室迈向屋顶与工业电网,成为迈向清洁能源未来的关键里程碑。
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期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